Quantcast
Channel: Garden City
Viewing all 12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現代建築 X 科幻文本 = ? --《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

$
0
0













現代建築史 × 科幻創作文本 = ?

從夢中發想、溢出夢想外的「未來都市」樣貌,是什麼樣子?
而這個名為「未來都市」的夢,
究竟是幻想極致的美夢,還是醒不過來的噩夢?


小時候我們都畫過過這樣美術作業:畫中可能有各種超高層大樓林立、汽車與人在不同的輸送帶上運行,空中往返著的運輸飛行器川流不息;或者我們已經在電影中看見這樣的未來都市:街上到處是替人類執勤務的機器人往來行走,人與機器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家中;在手塚治虫的動畫中看見的機器仿生人原子小金剛、大友克洋的《AKIRA》裡看見如廢墟般的未來世界場景……

人們所夢見關於「未來都市」的夢境,究竟是什麼樣呢?



戰後日本在重建論述的基礎下,由丹下健三領軍的代謝派(Metabolism)建築家們推出各種關於未來都市的可能論述,同時描繪著未來科技的科幻小說、電影、漫畫、動畫各種文本也相當流行,建築家們把焦點轉向未來都市的時間點,與科幻文本興盛的時期幾乎重疊,這是因為對未來的強烈關心,就分別以都市設計與科幻虛構文本兩種不同的層面表現出來,科幻創作者們持續關注的建築家們提出的未來計畫、從中獲得創作靈感,而作為科幻愛讀者的建築家們也不在少數,日本在戰後復甦、開始朝向高度經濟成長期的同時,在少年漫畫、虛構小說文本中也開始描繪超高層大廈、飄浮在空中行走的汽車,以及建造在空中的都市等等充滿魅力的未來都市景象。而在建築界,也為了因應人口增加而開始發表大規模的都市計畫。這樣兩股動能匯流到一九七年,便使得大阪萬博成為一個未來都市的實驗場。

而除了日本之外,從文藝復興到二十世紀,從達文西到柯比意,甚至於到晚近的建築電訊(Archigram),又是如何描繪內心的烏托邦都市?而相應地,從早期科學幻想小說(science romance)到後來的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又如何與這些建築/都市空想提案互動、創造出共有的烏托邦想像?而這些烏托邦又是如何轉化成壓抑的敵托邦?

這個一路作著、關於未來的美好夢境,從什麼時候開始,似乎成了醒不過來的夢魘?



本書即從「建築評論」與「科幻文本」兩種方面來談述這些曾經被熱切夢想過的未來都市──由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與建築專門記者磯達雄分別從日本戰後至今的建築家的思維、現實中曾經提出過的未來都市計畫構想,以及小說、電影中虛構的未來都市兩個面向交相書寫,旁徵博引的論述不僅談論這些與時代緊緊相扣的未來的夢,也從中看見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來。



-書籍簡介-



書名: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
作者:五十嵐太郎、磯達雄合著
譯者:卓于綉
規格:13 x 19 cm;彩色;平裝;320頁
ISBN 9789866204531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作者簡介-

五十嵐太郎(Igarashi Taro)

建築史學家、建築評論家,策展人。1967年出生於巴黎。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博士。目前任教於東北大學。曾任日本《建築雜誌》編輯委員長,亦擔任諸多展覽策畫及競圖評委。著作包括《現代建築的16章》(中譯:田園城市出版)、《新編:新宗教與巨大建築》(筑摩書房)、《電影中的建築/建築中的電影》(春秋社)等。

磯達雄(Iso Tatsuo)

1963年出生於琦玉縣。1988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擔任《日經Architecture》編輯至1999年為止,2000年後獨立創業,2002年設立合夥事務所Flickr Studio。著作包括《昭和現代建築巡禮 東日本篇/西日本篇》(日經BP社,中譯為《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 東日本篇/西日本篇》,日出出版)、《浮動城市》(中譯為商周出版)。

-目錄-

中文版序/五十嵐太郎
/磯達雄

第一章 大阪萬國博覽會與一九六○年代/五十嵐太郎
 1-1《20世紀少年》所描繪的未來都市
 1-2六○年代的兩張面孔
 1-3磯崎新的電氣迷宮對萬博的批判
 1-4萬博廢墟中產生的現代藝術家──矢延憲司

第二章 未來的兩張面孔/磯達雄
 2-1孩子們已經看見的未來
 2-2被圖解的未來城市
 2-3科幻作品與都市計畫的共時性
 2-4封閉在巨蛋都市中
 2-5住在巨大居所裡的人們
 2-6成為廢墟的都市

第三章 對於東京的想像力/五十嵐太郎
 3-1從丹下健三到黑川紀章
 3-2七○年代以降的東京計畫
 3-3回歸綠色街道的東京
 3-4首都移轉論

第四章 作為未來都市的東京/磯達雄
 4-1東京,曾經的未來都市
 4-2廢墟蔓延的都市
 4-3破壞與再生的反覆
 4-4未來都市的孵化器──海洋
 4-5被水佔據的都市

第五章 近代烏托邦的系譜/五十嵐太郎
 5-1文藝復興時期的都市計畫
 5-2革命與烏托邦
 5-3產業帶來的夢之社會
 5-4機械時代的未來都市

第六章 從烏托邦到科學/磯達雄
 6-1不可能存在的場所
 6-2科學幻想小說的時代
 6-3敵托邦的系譜
 6-4移動的都市
 6-5飛向宇宙的城市

第七章 亞洲與電腦/五十嵐太郎
 7-1海市或烏托邦的盡頭
 7-2MVRDV的數據城
 7-3邁向非標準都市

第八章 虛擬空間的另一端/磯達雄
 8-1無聊的未來
 8-2人工智慧化的都市
 8-3虛擬空間的誕生
 8-4移居電腦都市的人類
 8-5被回收的未來都市
 8-6奈米科技開創的新城市型態

第九章 二十一世紀視角與愛知萬國博覽會/五十嵐太郎
 9-1未來城市會消失嗎?
 9-2另一種萬國博覽會
 9-3內爆的未來都市
 9-4失敗於其未失敗的萬博

結語/磯達雄
參考資料
圖錄


-中文版序-

五十嵐太郎

中文讀者們,你們好。

繼先前的著作《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之後,與磯達雄共同著作的這本《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也能夠被翻譯成中文,令人十分高興。這本書,就如同書名一樣,是針對到目前為止被提出過的未來建築及都市設計的論述作品。另外,使用了「我們夢想的」這樣的詞彙,也是因為我與另一位作者磯達雄都是出生於一九六○年代,我們從孩童時期就不斷地接觸描繪著未來的SF(Science Fiction)小說、電影、電視節目或漫畫等文類,等於是被這些作品所孕育成長的世代。在進入建築領域修習之前的日子,幾乎都是跟「超人力霸王」(ウルトラマン,台灣亦翻譯成鹹蛋超人)、「原子小金剛」、「銀河鐵道999」或者「機動戰士鋼彈」等,另外像是「星際大戰」、「星艦迷航記」,以及亞瑟.查理斯.克拉克(電影《2100 太空漫遊》的原著小說作者)或J.G.巴拉德的小說一起度過的。在日本於一九七○年舉辦的大阪萬博中,建築家們也紛紛提出各種光明的未來願景。

筆者在大學時期由於對建築與煉金術之間的關係相當有興趣,因此畢業論文是以法國十八世紀的幻視建築家洛奎(Jean-Jacques Lequeu)為研究主題。而以此為契機,也持續關注無法實現的紙上建築案。在那之後,獲得了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未來都市考古學」展、磯崎新的「Unbuilt /反建築史」展以及「海市」展,還有「EXPOSE2002 朝向夢的彼方──矢延憲司× 磯崎新」等展覽邀稿,那些文稿都收錄於本書中再編輯。這本書最初的企畫概念,就是與建築撰稿人磯達雄先生一起共同撰寫。他自大學時代就參加SF研究會,對科幻文本的涉獵十分深入,因此就以這樣的基礎,由我五十嵐以建築的立場、磯達雄以科幻的觀點來撰寫,兩者交互配置,完成了這本書的
基本形式。

在台灣,未來式的建築也開始漸次登場。如李祖原所設計的台北一○一、OMA 大都會事務所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伊東豊雄的台中大歌劇院,還有藤本壯介的台灣塔等案。就像這本書中提到的,現在亞洲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的先驅,一一地逐漸實現這些充滿未來意象的風景。正因為是這樣的時代,「未來都市是以什麼樣的構想來建立?」等這些提問,若重新以歷史的角度來討論也仍有極大意義,因此這次承蒙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在台灣翻譯、出版,相當感謝。仔細想想,「田園城市=Garden City」這個概念,也是十九世紀末由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所提出的近代烏托邦構想,就這層意義來說,由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此書,或許也是一種緣分。

-序-


磯達雄

二○一○年五月,上海世博開幕了。

以「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主題,會場面積佔地五百二十八公頃、參展單位高達兩百四十個以上、預定參觀人次為七千萬人的上海世博,不論從任何層面來看,都超越了之前所有萬國博覽會,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博覽會。

上海世博的象徵建築「中國館」,是將展示室騰舉至空中的巨大建築;整體造型模仿了古老木造建築的木構組合方式,是讓人感受到歷史與傳統的設計。

這次上海世博的賣點在於愛護地球環境的﹁低碳世博﹂號召,因此博覽會中大量使用電動車、綠化壁面、LED 照明等生態環保技術;另外,以舊建築改造再利用的展館也相當多。

參訪各個展館時,到處都能發現關於綠色能源、綠色材料等最新的環境共生技術的介紹。

但與這樣的展館共同展示的,卻是另一幅未來都市的圖像──以空橋連接起來的超高樓大廈、周邊環繞著的高架列車和空氣動力車(air car)等新型交通系統林立交錯的景象。而這與四十年前的大阪萬國博覽會所描繪出來的未來都市,並無太大的改變。

隨著電腦影像處理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表現形式也變得更加多元;然而這些圖像表現的內容卻與往昔並無二致。我們所夢想過的未來都市,直到現在似乎仍然尚未脫離想像的範疇。

讓我們繼續回到中國上海世博。

《香格里拉》(二○○五)是日本小說家池上永一的作品,也曾被改拍成電視動畫。這部電視劇以廿一世紀中葉的東京為場景,描寫地球暖化現象急遽惡化時,碳取代了金錢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排碳量則成為新的國力指標。日本為了減少排碳量,採取了東京整體綠化政策。徹底實行這個方案的日本,不再只是停留在屋頂綠化的階段,而是讓植物完全吞噬高樓大廈,讓整個東京市徹底叢林化。

同時, 皇居上空則建設了名為「亞特拉斯(Atlas)」 的空中都市。「亞特拉斯」 是以碳素材為支柱的巨型結構(mega-structure), 其中居住了三百五十萬名特權階級,他們不用降落到地面,就在此處生活著。

這部電視動畫所描繪的是──即使在徹底考量環境的未來社會中,人們也還是持續建設出廿世紀時構想出來的巨型結構景象;意即,即使在崇尚自然環境保護的時代,人們也仍舊嚮往著那個曾經的未來都市。

如此束縛著我們的未來都市,其根源究竟來自何處?而其意象又是如何改變?本書試圖探索未來都市的歷史,思考時代與地域更迭對未來都市的想像所造成的變遷。

未來都市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都市計畫的延長,是由建築家與都市計畫學者共同構想出來;然而另一方面,像《香格里拉》這類的小說、漫畫、電影等虛構文本,也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描繪出未來都市的樣貌。在這本書中,希望不僅是採用建築家們貼近現實的計畫、同時也將小說家們遠離現實的想像納入,以兩方並重的方式來重新思考未來都市的圖像。

本書的執筆者中,五十嵐太郎是建築史研究者,現在除了在大學執教鞭之外,同時也撰寫建築評論。我則先在建築專門雜誌出版社擔任編輯,現在獨立成為一名建築專門記者持續在建築領域活躍。

撰寫本書的分工上,凡建築家或在現實上與未來都市相關的章節都由五十嵐太郎負責,而小說、電影中出現虛構的未來都市部分則由我撰寫。我們兩人都是建築專門人士、同時對虛構的未來都市圖像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領域上也多少有相互重疊的部分。

章節的構成則以一個主題為中心,從現實與虛構雙方面的考察交錯配置的方式構成:第一、二章討論從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到一九七○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這段時間裡,對未來都市的興趣與認識顯著提高的現象;關於東京的未來都市論述在第三章、第四章中呈現。從文藝復興時期到近、現代期間關於烏托邦的系譜則安排於第五、六章,而因為電腦的發達而改變的未來都市面貌會在第七章與第八章呈現出來。最後的第九章,則由五十嵐執筆,以與第一章的大阪萬博對照的方式,討論二○○五年的愛知萬博。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開啟探尋之旅,朝向未來都市出發!

-TAKE A LOOK-















【推薦序】拍或不拍的攝影問題/郭力昕

$
0
0
文/郭力昕(影像文化評論者,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書名:《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
編者:威爾
‧史岱西
譯者:吳家瑀
出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出版日期:2014.7.15





大概很少會碰到像我這樣的攝影評論者,總是勸別人少拍一些照片,無論是嚴肅的攝影創作,或者在生活之中。年輕時在新聞攝影課裡,我曾是修課同學中拍得最多的人,一個期末的小型圖片故事作業,其他同學拍回四、五捲底片,我拍了十幾卷,只因為那時我聽人說,要有好東西,就要勤拍照。老師肯定我的苦勞,給了我很好的成績,但我卻逐漸不太相信這概念有絕對的價值;才華因素之外,我發現循著同一種思維猛拍,而沒給自己不同角度觀看、思考的空間,數量並不會自動轉化成品質。



我逐漸少拍、而終至幾乎不拍照了。攝影還是迷人的,看到美好的構圖光影瞬間,我還是忍不住手癢,想拿手機拍他幾張,有時拍了,多半時候沒拍,就是充分享受著看到的當下所得到的喜悅,如同書中一位藝術家克里斯‧喬丹(Chris Jordan)看見他三歲兒子在烤肉派對中,忽然跑進煙霧與陽光形成的光束圖案時,珍惜那奇妙的觀看經驗為記憶,而不去拍照一樣。眼睛把握住那些令人悸動的視覺經驗,也許更為珍貴,對我們之後的創作,無論攝影或其他,可能更有價值。

攝影家納達弗‧肯德(Nadav Kander)談到他自己三個孩子的出生時刻,並沒有拍任何照片。對一位攝影家而言,這似乎很少見,因為一般人會認為,專業攝影家對於自己生命裡的重要時刻,理所當然地應該、也更有專業能力紀錄。但是肯德說:「有時,你放下相機只是得到了一個瞬間,以及完全地在場。」然而,「完全地在場」這件事,於今竟然如此之困難:手機與數位相機,讓我們今日的生活變得躁動不寧,成了隨時隨地要拍照的過動者;所有的生活經驗,許多人都「不完全在場」、或「完全不在場」,因為他們只忙著拍照,不斷地錯過了注視、聆聽、感覺那些經驗中最重要的時刻。

半個世紀前,法國思想家Guy Debord在《景觀社會》裡就提出犀利的觀察,認為人們生活裡的直接經驗,已被大眾傳播的影像媒介,轉化為一種表徵或再現。今日則似乎是,人們通過自己大量的拍照,包括對自身的拍照,取代了經驗本身。當今人們好像變得只在乎照片,不在乎經驗了。照片是為了分享(或如《我愛偷窺》的作者霍爾‧尼茲維奇所說,「過度分享」),在臉書或其他空間,展示、更新自己作為「替代經驗」的照片;但是,分享一堆缺乏專心經驗過的生活照片,意思是什麼呢?

本書導讀萊爾‧瑞克塞說得好,他認為回憶這件事是複雜、交感的,無法由視覺主導,也「無法簡單僅以影像表全或封裝壓縮」。拍照這件事,能否/如何完整的訴說經驗、再現記憶,是一個需要不斷思考、探討與嘗試的複雜問題,絕非簡單的「拍照存證」這個動作或概念所能達成。



拍或不拍,對於一些新聞攝影師,也許是「先救人或先拍照」的倫理問題;對於另一些拍攝題材是自己家人的攝影家,也許是「要陪伴孩子、或者使用孩子為創作題材」的道德問題。於我而言,拍或不拍的攝影問題,在生活中也許會是,當我們希望以照片留下記憶給自己與別人,但照片後面沒有記憶鮮明的生活經驗支撐這些影像,只是慣性地相互模仿、複製著和別人同樣生活概念或內容的話,那麼,有時候讓照片缺席,多拾回生活經驗本身,享受到的滿足感,可能會更多。

*本文為《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推薦序,田園城市出版,2014年7月出版。

【推薦序】動心與動情/黃亞紀

$
0
0
文/黃亞紀(策展人、譯者,亦安畫廊台北負責人

書名:《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
編者:威爾
‧史岱西
譯者:吳家瑀
出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出版日期:2014.7.15





十九世紀末,也就是攝影術的黎明之際,藝術家波納爾(Pierre Bonnard)、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孟克(Edvard Munch),甚至劇作家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都在攝影。他們有些將攝影作為繪畫的準備,有些將攝影作為繪畫的另一版本,有些則視攝影為另一種自我投射。孟克的自拍照令人難忘。照片中那模糊且蒼白的眼睛,像是預知了他所有的陰鬱, 然而高挺的鼻子、方正的下巴以及強壯的身體,卻給人一種強迫的印象。他的心理並不健康,且充滿恐懼。這讓他越來越關注痛苦與死亡,他說「我繼承了兩個人類最可怕的敵人,痛苦與精神錯亂的遺產。」


波納爾的攝影大多是關於他的情婦、他的秘密妻子瑪特(Marthe de Meligny)。瑪特出身勞工階級,自卑的她帶給波納爾的是一體兩面的幸福與苦痛,以及無可奈何。一九八三年起,瑪特成為波納爾安心作畫的主要力量,她的身影大量出現在波納爾的繪畫之中,但由於瑪特強烈的被害妄想與嫉妒心,以及她孱弱多病的身體,他們的生活由離群索居,演變為病態的相依為命。據說當畫商伏勒爾(Ambroise Vollard)委託波納爾製作一組搭配情色詩歌〈達芙尼與克羅伊(Daphnis and Chloe)〉的版畫時,波納爾要求瑪特裸體站在花園中拍照,成為這組版畫的基調。但波納爾通常在不久之後,把這些瑪特的照片都銷毀了。

在攝影完全成為攝影之前,孟克、波納爾同樣向我們展現了缺席的照片。前者是如此深刻存在,卻又如同缺席般的孤獨──無論是照片的氛圍,或直至近年才被重視的實情。後者是曾經拍下卻不復存在的缺席,畫家與情婦之間那無法解脫的情感──畫家究竟拍下了什麼?現在我們也不得而知了。這些缺席,讓我感到我們面對曾經存在的未知的巨大黑洞。

在我看來,藝術家與攝影家之間,似乎存有著那麼些區隔。藝術家動了心,動了情,按下快門。但是一個攝影家,動心,有時卻不能動情。這是攝影家的倫理,也是攝影家的兩難。

在這本小書《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中,如同導讀所言,攝影家們娓娓道來的小故事相當準確地表達了攝影如何──並且為何──在社會、政治和心理學的層面上,與其他藝術有所不同。也同時讓我們了解到,攝影在不曾停歇的時間與空間之中,所舉證的事實其實多麼地微小。最後本書也讓我們窺探了攝影家的心境,如何在動心與動情的掙扎之間,做出他最後的判斷。

我相信所有攝影家無時無刻不在談一場戀愛。但是這場戀愛的結果,註定是沒有結果的。攝影是浮光掠影,攝影是恆久的暫存。攝影,是不動情。但是攝影絕對不是絕情的。因為李安不是在電影中說了嗎?人生最大的悲傷,就是沒有說再見。而攝影,是學會說再見。

*本文為《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推薦序,田園城市出版,2014年7月出版。

【推薦序】完美的缺席/李威儀

$
0
0
文/李威儀(《攝影之聲》創辦人暨主編)

書名:《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
編者:威爾
‧史岱西
譯者:吳家瑀
出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出版日期:2014.7.15






「攝影者容易患得患失。我經常這樣。」

捧讀這本書,不由得想起攝影家張照堂的「非影像札記」。一九八九年他以上面段告白,為那些七零年代只在他筆下顯影的畫面開場。

       淡海,夜十一時,除了浪聲,就是野孩子的笑鬧聲。一個母親哄著懷中的嬰孩說:「乖乖的,再哭就把你丟到海中間去。」有人丟過小孩到海中間去嗎?我拿著相機等待著。(1973.6.29
       當幾萬粒風沙從山的另一邊吹過來時,我好像聽到喃喃的歌聲,我看見七八個盲者在海邊走路,浪花不敢打在他們身上……1977.11.7


在拿起相機與放下相機之間,攝影與世界的若即若離,也曾是年輕張照堂的歲月迷惘。他說,「做為一名生活者、閱覽者或過客,他用眼睛去接受發生的一切,不必有攝影者的苦惱。相機終於成為我的一種負載。」那些無法以鏡頭攝下的場景,遂進入他的札記,化另一種印

相機作為攝影者身體延伸的一部份,一旦抽離,攝影者便失去凝結時空與隱身遁形的魔力,成了一個焦慮的遊魂,被放逐到原本相機隔離起來、只使用眼睛的世界,而出現感官上的一種奇妙的不安全感。

我曾看過一部跟拍攝影師的電視紀錄片。影片中,攝影師前去拍攝一個炫目的大型嘉年華會,他手持相機,靈巧地四處遊走,與街頭狂歡的人談笑並拍下他們的照片,盡情地捕捉每個精彩的瞬間,一直到要更換底片才讓他停下腳步。他從正在拍照的位置別過身去,一邊低著頭填裝底片一邊對觀眾說:「換底片的時候我會背對拍攝現場,我從來不抬頭去看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我不想要有任何的遺憾。

說來有趣,不拍照的人可能不會明白,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種遺憾——一種專屬於攝影人的遺憾。然而,這種攝影者的「不安全感」或張照堂所稱的「患得患失」的心理狀態,卻是驗證了因為攝影造成的視覺進化使人們對於超越雙眼觀看視力的這種渴求,應該有著待挖掘的更深層而細膩的意義,而這也可能是影響攝影行為與視覺創造力的關鍵。

但許多攝影者卻往往忙於處理如何更精良有效地複製世界,以致對攝影的思考不停地在既有的圈圈打轉。執著於攝影的我們不斷努力鑽研、又努力埋設照片裡的各種信息,卻忽略照片本身就是一個巨大信息,需要更多前衛的詮釋能力。以致社會至今對於攝影的理解,常在如何拍如何看的方法論上停滯不前、了無新意,誤以為攝影——作為一種捕捉現實的藝術——只有「得」,而極度忽攝影實際上還有很大部份是「失」,鮮少藉由這層「失」的面向,來反思攝影存在本質以及質問我們自己與攝影本身是一種怎麼樣的關係。這樣的盲點,勢必使我們愈來愈難以回應攝影,在現今高度消耗影像的世界裡失語麻痺。

而這本試圖補足這個思考面向的文集,在沒有照片的觀點破題本身也許即是一種啟發。書中攝影者們難得一見對於「失」的集體告白,正是我們思索攝影另一起點。或許在攝影的路上,相機需要適時舉起,也需要適時放下。

張照堂的「非影像」書寫,至今始終沒有一幕成為照片。但心底卻總有一個永恆被拋起的小孩、蹀蹀而行的盲人與浪花。對我而言,這些照片是最完美的缺席,也最完美地存在。

*本文為《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推薦序,田園城市出版,2014年7月出版。

攝影師心中失落的照片--《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

$
0
0












在照片的缺席裡,
記憶變得比底片上的成像更鮮明;
沒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
留下的遺憾反而比持有一張照片更動人


什麼時候以鏡頭為眼睛直視著世界的攝影師,會選擇不按下快門?當她/他把相機舉起來,又沉默地放下時,在她/他眼前的故事場景又是什麼?

有不蓋房子的建築師,放棄製作作品的藝術家,不說故事的電影工作者,探索著寂靜的音樂家,在靜定瞬間陶醉深陷的編舞者。但是放棄影像的攝影師,是什麼樣的一群人?

透過這本書中蒐集當代歐美攝影師62人的故事中,你會發現,每一個攝影師都有他無法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或者是拍下了但卻深鎖在盒子中的「不存在照片」。在我們身處的影像氾濫時代裡,一張刻意空白的底片格,究竟代表了什麼樣的意義?

這些手持相機的人們,不以照片而以文字訴說的故事,以照片的缺席,揭露了觀看與記憶的一切可能。



------------------------------------------------------------------




缺席的照片:
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


編者:威爾.史岱西(Will Steacy)
譯者:吳家瑀
出版日期:2014.07.15
規格:單色│15x21 公分│平裝
ISBN:9789866204777






作者│Will Steacy

史岱西將是美國攝影師暨作家,在成為攝影師之前是名工人。他的攝影作品在許多個展和群展展出,包括在紐奧良美術館,紐約市立博物館、休士頓攝影雙年展(FotoFest Biennial),以及非裔美國人博物館(費城)。他的作品出現在許多重要的典藏單位,包括黑格悌美術館(Haggerty Museum of Art)、歐格登南方藝術博物館(Ogden Museum of Southern Art)和美國國會圖書館。他的作品刊登於《紐約客》、《君子》,《哈潑》、《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光圈》、《Time》和《新聞周刊》,以及NPR、HBO和CNN;現居紐約。

http://willsteacy.com/notebook/



譯者│吳家瑀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畢,曾任藝術家出版社《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執行。編輯。喜歡電影、攝影、當代藝術,和小說。


----------------------------------------------------------------------

隨書贈送海報(designed │ Lynne Lin)
海報大小:42 x 29 cm,特別色印刷

設計說明
以「牛頓環」這種光學上的薄膜干涉現象做為整體設計底紋,象徵一張沒拍下的照片其實來自多種思維/條件/當下現實交錯考慮下的結果;牛頓環現象中所呈現放射狀的圈紋,只要轉換角度、就可能看見不同光紋變化,也以此寓意透過觀景窗看見的「現實」,在照片的缺席下,或許反而成為更加鮮活的記憶影像。


----------------------------------------------------------------------

目錄(點選攝影師名字,即可連結到那位攝影師的官網或系列作品頁面)

[推薦序]拍或不拍的攝影問題/郭力昕(影像文化評論者,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推薦序]動心與動情/黃亞紀(策展人、譯者,亦安畫廊台北負責人)
[推薦序]完美的缺席/李威儀(《攝影之聲》創辦人暨主編)

導讀:遺失訊息的藝術/萊爾‧瑞克賽(Lyle Rexer)

Dave Anderson(達夫‧安德森)
Timothy Archibald(提莫希‧阿奇柏德)
Roger Ballen(羅傑‧拜倫)
Thomas Bangsted(湯瑪斯‧班斯特德)
Juliana Beasley(茱莉安娜‧畢斯利)
Nina Berman(尼娜‧柏曼)
Elinor Carucci艾莉諾‧卡魯奇)
Kelli Connell(凱莉‧康乃爾)
Paul D’Amato(保羅‧達馬托)
Tim Davis(提姆‧戴維斯)
Kaylynn Deveney(凱玲‧戴凡尼)
Doug Dubois(道格‧杜伯斯)
Rian Dundon(萊恩‧丹頓)
Amy Elkins(艾咪‧艾爾金斯)
Jim Goldberg(吉姆‧戈登柏格)
Emmet Gowin(艾梅特‧高恩)
Gregory Halpern(葛雷格利‧霍爾本)
Tim Hetherington(提姆‧賀瑟林頓)
Todd Hido(陶德‧西朵)
Rob Hornstra(羅柏‧宏斯特拉)
Eirik Johnson(艾雷克‧強森)
Chris Jordan(克里斯‧喬丹)
Nadav Kander(納達弗‧肯德)
Ed Kashi(艾德‧卡許)
Misty Keasler(密斯提‧奇斯勒)

Lisa Kerezi(麗莎‧柯蕾茲)
Erika Larsen(艾莉卡‧拉森)
Shane Lavalette(夏恩‧拉法雷特)
Deana Lawson(蒂娜‧勞森)
Joshua Lutz(約書亞‧路茲)
David Maisel(大衛‧梅瑟)
Mary Ellen Mark(馬利‧伊蓮‧馬克)
Laura MaPhee(勞拉‧麥克菲)
Machael Meads(麥可‧米德斯)
Andrew Moore(安卓‧摩爾)
Richard Mosse(理查‧摩斯)
Zwelethu Mthethwa(茲維勒圖‧瑪特瓦)
Laurel Nakadate(蘿拉‧納卡戴特)
Ed Panar(艾迪‧潘納)
Christian Patterson(克里斯汀‧帕特森)
Andrew Phelps(安德魯‧菲爾普斯)
Sylvia Plachy(席薇亞‧普拉奇)
Mark Power(馬克‧包爾)
Peter Riesett(彼得‧瑞埃塞)
Simon Roberts(賽門.羅伯特)
Joseph Rodriguez(喬瑟夫‧羅卓格茲)
Stefan Ruiz(史蒂芬‧蕾茨)
Matt Salacuse(馬特‧薩拉庫斯)
Alessandra Sanguinetti(亞歷珊卓‧桑吉內蒂)
Aaron Schuman(亞倫‧舒曼)
Jamel Shabazz(賈梅爾‧沙巴茲)
Alec Soth(艾力克‧索思)
Mark Steinmetz(馬克‧斯坦梅茨)
Joni Sternbach(喬妮‧史特恩巴赫)
Hank Willis Thomas(漢克‧威力‧湯瑪斯)
Brian Ulrich(布萊恩‧烏里希)
Peter Van Agtmael(彼得‧范‧阿格塔梅爾)
Massimo Vitali(馬西莫‧維特利)
Hiroshi Watanabe(渡辺博史)
Alex Webb (艾力克斯‧韋伯)
Rebecca Norris Webb(蕾貝卡‧諾里斯‧韋伯)

-----------------------------------------------------------------

內文試閱

Dave Anderson(達夫.安德森)
http://www.dbanderson.com/

2008113星期一,我在密蘇里史普林菲爾德的郊區,把車開進了一條光線黯淡的死巷。那裡很昏暗,而我只有孤身一人。當時我正拼命地尋找游離的中間選民。

我從家鄉小岩城開車到密蘇里州,在2008年大選的最後衝刺時間裡,擔任歐巴馬的競選活動志工。既然歐巴馬顯然毫無機會贏得阿肯薩斯州,我想就花幾天待在仍有競爭性的地方義務助選,於是寄了封email給在歐巴馬競選總部擔任要職的朋友Ricki

「正打算做點最後關頭的助選,」我寫道,「我是開車去密蘇里,還是從阿肯薩斯打電話拉選比較有幫助?」

他的回答簡短乾脆:「去密蘇里。」

因此我打包行李動身、開車北上到密蘇里州的史普林菲爾德,那是我距離所及最近、而且也需要選舉志工的一個小鎮。我帶著相機,但並沒打算要使用它。

在總統大選的最後幾週,尤其是最後幾天,志工人潮湧入美國各地競爭激烈的州分地方競選辦公室。多數情況下,這些志工們會拿到當地的地圖影本和好幾個鄰坊街區的鎖定住戶名單,然後被派放出去;他們的任務是說服當地選民回心轉意,或者確保那些已經決定投給自己效力之候選人的選民們能確實投下他們的選票。這稱為「拉票」;若在選舉日當天,這就稱作「GOTV--催票」(get out the vote的首字母縮寫

我是個比其他某些選舉志工更加狂熱的遊說者,在政治領域工作也已經許多年,儘管曾退出過一段時間;我想要在擔任志工僅僅幾天的微不足道時間中,把每分精力全數獻給支持的人。通常,拉票在日落時就要結束,但由於我心意已決(而且晚上在史普林菲爾德也啥更好的事可做),便因此選擇在戶外過夜,而且沒有人陪我。

這個街區有點陰森,一邊是金字頂式住屋,多半住著白人勞工階級家庭;對面則有一些樹、灌木叢與矮樹叢,掩著後面一條現役的火車軌道。有一些街燈照亮了部分街區,但整體仍然相當暗。

我查了一下手上的名單,下車走向第一間房子,敲門,然後等著有人前來應門。然而沒有人出來。所以我留下一張廣告傳單,然後移步到隔壁住戶。街上相當安靜。大部分的住戶多無人應門,因此我多半留下一些歐巴馬的選舉文宣,還有一套指點選舉日時該如何、以及到那兒投票的指南。

在我完成整個街區的遊說之後,往回朝車子那兒走去。接近車的時候,我開始注意到一名男性的身影,他就站在路邊,似乎定睛注視著甚麼──是我嗎?他逆著光,安靜,紋風不動,彷彿已經就地結凍了似的。因為周遭很暗,唯一照亮他形影的是一盞高掛在他身後的門廊燈。我只能辨認出他過大的、如麵團般綿軟的身形,以及垂長、捲曲的頭髮,那不太完全是前短後長的梭魚式髮型,但很接近。


這讓我有點緊張,他似乎並不危險,但我猜他正盯著我瞧,而且我想他是起疑心了。這也是應該的,畢竟天已經黑了,而我那掛著城外牌照的車又抵達這麼人煙罕至的地方,尤其是停放處並沒有住家;其次是我又離開車子,步行到他的鄰里附近看似隨機挑選住戶敲門。

由於他的住址並沒有出現在我的名單上,因此我假定他要不是共和黨,不然就是沒有投票權的人。他的個子似乎也較常人更高大些。他那令人難忘的個頭、梭魚似的髮型、推測性的政治傾向,以及我當下的處境,使我得出一個倉促結論:他可能不怎麼和善。我也斷定最好別看他或跟他打交道為妙。但我也明白,最好不要急忙匆促或是行為忸怩,或行動可疑。於是我集中所有精神,試著看起來表現得正常些、只是在輕快地走我的路,真的……

我繼續往我的車走去,而且希望不會有任何事發生。接下來的20英呎確實沒發生甚麼。但我也感覺到他還沒有離開,對我變對這狀況愈來愈焦慮。

然後,就當我回到車上,有個聲音大叫:

「噢!幹!!!」

(那是他,但我開始想著同樣一件事)

不確定他的表達是出於焦慮或是挑釁,總之我愣住了,然後轉身作出回應:

先生,你還好吧?

先是一陣鴉雀無聲,然後他說:「我的貓死了。」

接著這位嚇人的大隻佬、哈雷重機騎士風、身著黑色皮衣還紋著刺青的老兄走進路燈亮處,臂膀裡躺著一隻僵直的死貓。

「她是隻非常乖巧的貓咪。」他語帶孤獨悽涼地說,然後就開始哭了起來。

我想禮貌小姐專欄中並沒有任何一個章節告訴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好自為之;我也不認為《PDN》攝影雜誌會給在這種處境下工作的攝影師任何建議──反正我也不確定在這種古怪的瞬間,我還能記得任何這類忠告。同時,有很多想法閃過我的腦海,其中某些包括︰

這是某種奇怪的共和黨惡作劇嗎?

我應該繼續下去嗎?

我該如何快速脫身?

他打算拿手上那個東西砸我嗎?

我可以先替他拍張照嗎?

我想他的眼淚說服了我。這個大塊頭、看起來粗壯結實的傢伙似乎是真心為貓的死去感到沮喪難當。這真的很離奇,而且就算是對我這個滿腦奇思異想的人來說,也充滿黑色幽默;當然,也相當令人心酸。這個才剛失去所愛的人真的非常傷心難過,我想幫他,但我也無法甩開可能會有怪事發生的預感。一開始,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迫使我避免自己太過入戲,而且我也懷疑如果試圖離開,他會不會對我發脾氣。

所以我試著表示同情,問他貓是怎麼死的,他說他不知道。他告訴我貓咪才剛生了小貓,牠們都很好。我問他有沒有什麼是我幫得上忙的,他說沒有。

然後,他向我走近一步,似乎試著要拉上我們彼此之間的連結,接著就像哄嬰兒入睡般慈愛地,將死去的貓抱在懷中輕輕搖著,然而這個男人把貓遞向我︰

「你想養牠嗎?」

「噢,」我結結巴巴地說,「呃,不了,謝謝。」

他默不作聲。

「但我為你的貓感到難過。」我補充道。

他更加沉默不語。

「她看著像是一隻可愛的貓。」我說。

「是呀,」他說,「她是一隻很棒的貓。」

我就是沒有辦法為這個男人和他的貓拍張照片。這個情景,一名壯漢在黑夜中淚眼婆娑地將一隻死貓抱在懷裡輕輕搖動的畫面,無法立即在我的腦海中消失。這樣的時刻似乎太痛徹心扉、太真實,他太過傷心了。為什麼我會想拍下這張照片,我無法給出甚麼好理由;我想,當人傷痛之際,你要幫他們拍照,最好要有個很好的理由。

我祝他好運,回到我的車上,然後開車到下一個街區。


SYLVIA PLACHY
(席薇亞.普拉琪)
http://www.sylviaplachy.com/


我很內向。所以我想,當一名攝影師,我可以隱身在相機之後,雖然有的時候,我還是必須學會克服自己對人的抗拒。幾年前,蓋伊.特雷貝(Guy Trebay)和我是紐約《村聲》週報的作家/攝影師小組。有時會有些我感覺自己無法走上前去幫人拍照的場合或時機,每當這些時候,特雷貝這傢伙就會嘲弄我說「要是黛安.阿勃絲(Diana Arbus)就會去拍。」後來我成功地上前拍下了照片。現在,在拍照的同時,我還經常感覺他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在廿世紀的七、八和九年代,擔任報社攝影師的我已經揭露了城市的許多現象,也被分派過前往陷入困境的地方如暴露在輻射影響下的三哩島;進入內戰才發生不久的尼加拉瓜;在科威特令人窒息的硝煙雲霧下,我聽到戰火的隆隆聲在焦黑的沙漠裡怒吼。2005年,因為執行國際婦女會的任務之故,我聽過盧安達與波斯尼亞婦女訴說自己目擊屠殺、遭遇強暴後倖存的故事,也參觀過一家位在剛果共和國的醫院。每天,那裡的庭院裡總是擠滿了前一天晚上遭到強暴的婦女兒童。

我見過太多太多。身為一名攝影記者,每次我被送到某個地方,就試著帶回一張本質上能傳達我所見所感的影像。

一個愉快的秋日早晨,我接了類似真人秀節目《每日生活》的委託,在曼哈頓替某家英國雜誌工作,跟著約克公爵夫人菲姬走遍整座城市。她在工作室裡接受《早安美國》的黛安.索耶採訪時,一個人待在樓上某層走廊的我,停在一扇敞開的門前,那個房間空蕩蕩的,看起來就像藝廊裡的藝術裝置,裡面沒有任何家具,只有一台電視。雖然是開著的,但卻聽不到任何聲音發出,螢幕上播放的似乎是科幻片,我默默地看著一架飛機橫切過世貿雙塔其中一棟的頂部,完全無法理解我看見的是什麼。所以我把音量調大,然後才漸漸地恍然大悟:這不是電影,而是一則新聞。記者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因此他們不停一遍又一遍地重播這個畫面的剪輯,直到第二架飛機衝撞第二棟建築,事情才真相大白──這並不是一起意外。

是的,這天是2001年九月十一日。那天下午,一結束工作後,菲姬被帶去避難,我則受到攝影師心血來潮的衝動驅使,前往災區。街上完全沒有行車,計程車全都回到皇后區的總站,地鐵和公共汽車停止行駛,人山人海擠滿寬廣的第六大道。

四十二街的街尾站著一個塊頭高大的男人,在人群中特別顯眼,全身滿是白色粉末,像個空洞沒有靈魂的機械玩偶行走著,或者也許他只是在恍惚中把一隻腳提到另一隻腳前。他的整個人完全地表現了震驚、顫慄和不解,以及我們所有人都體會到了的脆弱。他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他就是這張照片。他的臉最令我感覺震撼──他的眼睛空洞茫然、彷彿什麼都看不見,但睜得很大,就像是一個曾經走過一遭地獄的人;他黝黑的皮膚塗上了一層白粉似的物質,像個悲劇面具。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象徵。我想拍下它,因此我就不得不走到他面前,打斷他狂亂的步伐。我覺得羞愧、感到猶豫並且有所質疑,這麼做似乎不對。就這麼一瞬間,他已經不在了。我沒有拍到。

有那麼兩個禮拜,我每天回到市中心,四處走看搜尋,但再也沒找到另一張照片能像那張一樣充滿力量。他的形象至今縈繞在我腦海中──如果是黛安.阿勃絲,或許她會拍下他。


------------------------------------------------------------------------------------











一場攝影狂熱盛宴╱「Exhibition M —— 東 京 麻 吉:攝影集&限量簽名海報展」

$
0
0


















【一場來自東京的攝影狂熱饗宴】

日本著名設計事務所 MATCH and Company Co., Ltd 
町口覚、町口景
資深攝影策展人
本尾久子
 exhibition M:東  京  麻  吉 
攝影集の作法+東京写真事情╱

bookshop M 獨立發行之全系列攝影集及限量日本攝影大師簽名海報
首度在台展出

                                             展覽會期    2014年8月8日(五)~8月31日(日)
                                             開幕茶會    2014年8月8日(五)19:00~21:00
                                             展    場     田園城市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B1)
                                             參展人    町口覚&町口景(藝術總監╱MATCH brothers)
                                                               本尾久子(攝影策展人・總編輯╱eyesencia)
                                             企劃協力    二手舍 Nitesha   

★ 來台特別活動(免費參加)



       —8月9日(六)14:00~18:00 攝影集設計工作坊「攝影集の作法
         町口兄弟完整公開一本攝影集從無到有的幕後編輯過程,
         第一手分享與大師零距離互動。

       —8月10日(日)14:00~16:00 座談會「東京写真事情
         資深攝影策展人本尾小姐私密分享關於荒木、大道、実花、佐紀子的逸聞趣事。





以町口覚為首的設計事務所 MATCH and Company Co., Ltd 於2005年推出攝影集品牌「M」,同時設立攝影集銷售公司「bookshop M」。自2008年起,持續受邀參與世界最大級攝影祭典「PARIS PHOTO」,積極地將日本的攝影集推廣於世界。

攝影集品牌「M」由「M」、「M/Light」和「MMM」三個書系所組成,均由町口覚和町口景兄弟擔任藝術總監,由資深攝影策展人本尾久子擔任總企劃負責人。

「M」書系:由町口覚主導編輯設計,以町口覚同輩的攝影家們的作品為主要發行內容。已出版書目包括大森克己、佐内正史、蜷川実花、野村佐紀子等31冊。

「M/Light」書系:由弟弟町口景擔任藝術總監,以他自己的視點著眼於父輩攝影家們的作品為發行內容。已出版書目包括田村彰英、三好耕三、今道子、藤原新也、立木義浩共五冊。

「MMM」書系:命名源自於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町口覚(Machiguchi Satoshi)和本尾久子(Motoo Hisako)三人姓名的共同首字母。以森山大道的作品為主要發行內容。目前已出版四冊。

★ 此次展覽將帶來上述歷年來獨立發行之全系列攝影集,及部分日本經典攝影大師限量簽名海報,現場販售。


參展人簡介

町口覚 (Satoshi MACHIGUCHI)


1971年生於東京。設計事務所「MATCH and Company Co., Ltd」領導者、藝術總監。與多位新銳攝影師們有深入交流,至今執行製作過無數攝影集。此外業務內容也擴及電影、舞台劇、展覽的視覺設計和書籍的裝幀等。2005年,帶領自家公司挑戰攝影集的出版和發行,創立攝影集品牌「M」的同時也設立攝影集銷售公司「bookshop M」。








本尾久子 (Hisako MOTOO)

本尾久子是日本著名的攝影策展人、攝影編輯,策劃過眾多攝影和當代藝術展覽、出版物。與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等攝影師有數十年的長期合作。曾任Parco Gallery工作,後創立Matrix公司,以攝影編輯和策劃為主要事務項目,致力於攝影的策展及出版工作,並於2002年為攝影師開辦了eyesencia網站。



「美好狀態」的保存期限,是多久?--楊雅淳個人攝影展【PARK】

$
0
0















生命中的美好如果都會腐敗,你還覺得美嗎?

以「腐敗」為觀點的一幕幕視覺饗宴,
顛覆一般大眾對於「美好狀態」;

獨有的「凋零美學」,不僅融合生死議題與時間性,
也展現出靜物畫面中的深透張力,與人生哲理的思辨觀點。


              展名 楊雅淳個人攝影展【PARK】
                                                     展期 2014/7/12 - 08/03 
                                                     展場 田園城市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 巷6 號B1)



                            --在此系列創作中,
                                  人們看見藝術家如何透過特寫去放大食物的殘渣、花卉的紋路、腐敗生菌的水果
                                  講述一個關於生死輪迴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

                                  作者透過拍攝去記錄時間的殘酷,利用如手術的方式打開物件的內在,
                                  冷冷地去揭示世間腐朽、凋零、殘敗的真相。        
                                                                                      --策展人王咏琳

          --影像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不具象徵意義的靜物,
                經過時間的流動堆疊,一個一個,慢慢地開始腐朽、腐化、腐爛,
                就如同在『欣賞』一場腐朽凋零、感傷的後青春紀事。       
                                                   --藝評人王建偉



關於創作者

楊雅淳(Yo Yang)
日本多摩美術大学大学院絵画専攻卒業
現居台灣台北,專職攝影師

多次參與藝術聯展以及個展,包括日本的Tokyo Wonder Wall 公募展、東京都政府都廳個展、新平面藝術家展VOCA 2006 上野美術館、東京都六本木街頭壁畫、東京設計週,以及北京和美國邁阿密的藝術博覽會等相關藝術展覽活動。
        





最接近海的居所──《逐海而居:陳冠華花東海岸小住宅設計》

$
0
0



混凝土實現了低技工法與在地取材,

粗糙牆面則呼應著礁石的質地。

他們露宿基地,親身體會花東海岸的風雨和日照

這一棟又一棟的小住宅,成為最接近海的居所。



花東海岸公路旁,矗立數棟牆面未經修飾的混凝土建築,這些屋主有陶藝家、醫生、國中老師、民宿經營者,他們先後來到海岸邊定居,透過陳冠華設計的小住宅,實踐逐海而居的理想。

本書前半部Essay先回顧影響陳冠華至深的居住理論,並由傅柯的異質空間論出發,檢視其以建築思索這座島嶼的歷程;後半部Project則收錄8件重要作品的創作概念、設計圖面以及背後的故事。這20年來,陳冠華以當地的材料、低限的技法與造價、不破壞環境的原則,走出一條不同於業界主流的道路,為台灣當代建築帶來另一種貼近自然的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在海濱,日日聽到太平洋的浪濤,
有的在海岸山脈的山坡,仰頭就是大山,
每個房間的日照、風,都如此飽滿沉靜。
他「做」出了一個一個空間,成為一個一個居住者的家。
那不只是他們的「房子」,那是他們的「家」。
──蔣勳<東海岸「做」家>

那粗礦表面如電吉他音牆,
那厚實結構如爵士鼓節奏,
它同時讚美了又顛覆了建築的歷史與演化。
冠華老師是最搖滾的建築師,創作了全世界最搖滾的「盒子」。
──第五屆冠華組學生/五月天主唱 阿信


蔣勳、阮慶岳、五月天主唱阿信   專文推薦





◆ 書籍資訊

逐海而居
陳冠華花東海岸小住宅設計

作者/陳冠華
規格/全彩.精裝.224頁
出版日期/2014年8月28日初版
ISBN/978-986-6204-78-4
定價/NTD 520元

博客來  誠品




陳冠華

美國俄勒岡大學建築碩士。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系學系助理教授,曾任教於實踐大學空間設計系與建築系,研究領域為建築設計、建築理論與建築史,並持續進行建築與室內設計。1988年自組設計工作室,「花東海岸小住宅」是主要的建築代表作品,室內與住宅設計的代表作品則有陳映真宅、蔣勳宅、張曉風宅、詹偉雄宅、劉開工作室、賀澤珠寶與寬庭生活館等。

1993年起,他開始與大直設計團隊於花蓮、台東境內的沿海地區,陸續完成10件個人住宅設計,皆以台灣常見且低技的清水混凝土、預鑄鋼鐵與玻璃建造而成,呈現有如石塊般粗糙的表面質感。每件小住宅的設計時間都長達兩年以上,並透過露宿基地以深入觀察環境期許以不模仿、不移植、長於斯為出發點,尋找屬於在地的建築形式。

◆ take a look!



















看似不起眼,但越嚼越有味的《魷魚干電影院》,連續放映中--

$
0
0















     ──魷魚干電影院,現正熱映中──     

電影狂熱愛好本格派10人組珍貴對談

村上春樹│安西水丸│和田誠│都築響一│Lily Franky
糸井重里川本三郎坂川栄治武田花中野翠


塵封在時間中的老電影,已經過時了嗎?
歌舞片已經沒人看了嗎?黑色電影很沉悶嗎?運動電影總是老梗嗎?愛情電影只能灑狗血嗎?
          
書中談的這些電影你可能連聽都沒聽過,
但是這些人談電影的方式你不能錯過──

無論是吸血鬼電影、黑色電影、文藝電影、棒球電影,還是潛水艇電影、愛情電影、歌舞片或西部片,在這裡邀集日本極具代表性的文化人──小說家村上春樹、插畫家安西水丸、插畫家暨導演和田誠、攝影家都築響一、作家Lily Franky、廣告文案人糸井重里、文化評論人川本三郎……等,以如同一邊嚼著魷魚干般的輕鬆寫意,一邊推介「最冷門、最有魷魚干滋味」的老電影們。
  
本書中談到超過兩百部、橫跨了一九二〇年代到二〇〇六年的新舊電影,這些魷魚味電影只有在這邊才能越嚼越香。
  
要怎麼把電影看出滋味?
哪些電影讓人越看越有味道?
這些當今最紅的日本文青指標人物們要告訴你,
這些電影能夠反覆一看再看,越看越好看。


*本書首批出貨隨書附贈魷魚味DVD三款隨機出貨:
棒球電影經典《洋基隊的驕傲》歌舞片名作《七對佳偶》潛艇電影代表作《海底喋血戰》


書籍簡介






書名:魷魚干電影院
作者:吉本由美
譯者:嚴可婷、張克柔
規格:13 x 19,平裝,單色印刷
ISBN:9789866204807
*本書獲九月博客來選書


作者簡介

吉本由美

一九四八年生於熊本市。從setsu-mode畢業後,曾在《SCREEN》編輯部工作、擔任大橋步的助理,並與《anan》、《croissant》、《Olive》、《Elle.Japon》等女性雜誌合作,擔任造型設計。主要的著作有《吉本由美[一個人的生活術]有貓真好》、《自己的風格》、《希望老了還是很有型》、《自然筆記》、《想見到你──動物園與水族館之旅》、《列車三昧──造訪日本邊境》,並與村上春樹、都築響一合著《東京魷魚干俱樂部──地球上被遺忘的地方》。

個人最喜歡的電影(依照入戲程度排列):

①伍迪.艾倫《漢娜姐妹》②萊思.海爾斯壯《狗臉的歲月》③邁克爾.薩勒《喬安娜》。

目錄

第一部 我的魷魚干電影

《幽草》/村上春樹:「不是我愛炫耀,這部片真的超冷門」
《艾格妮撿風景》/村上春樹:「看完電影後,會變得很想撿東西」
《陽光燦爛的女人》/坂川榮治:「所以說,那就是一種和愛人間的距離」
《吸血鬼》/武田花:「明明是吸血鬼,還這麼可愛對嗎?」
《沙漠妖姬》/Lily Franky:「搭上大車屋去旅行」
《鳳凰號》/安西水丸:「千萬別在沙漠落難」
《死之谷》/川本三郎:「清純派與豪放女的西部片之花」
《我的父親母親》/糸井重里:「讓人不得不心動的粉紅色棉襖」
《眠狂四郎 人肌蜘蛛》/都築響一:「來看看市川雷藏的厲害吧」
《野貓搖滾 性愛獵人》/都築響一:「七○年代的B級電影拉風到不行」
《男人的野心》/中野翠:「所謂的命運與神,都很壞心」
《瑪儂的復仇》/中野翠:「以音樂來說,就是交響樂一樣的東西」

第二部 魷魚干電影,連映中!

至今依然洋溢著新鮮感的黑色電影│村上春樹 x 和田誠 x 吉本由美
燦爛輝煌!歌舞片的黃金時代│村上春樹 x 和田誠 x 吉本由美
對美國人而言,棒球是種神話│村上春樹 x 和田誠 x 吉本由美
當上班族綻放光芒之時│村上春樹 x 都築響一 x 吉本由美

海底是戲劇的寶庫│村上春樹 x 和田誠 x 吉本由美


後記


  「如果要製作電影的專題,那『魷魚干電影院』如何?……」

  數年前,我跟編輯岡小姐笑著聊到這件事。後來沒過多久,在《TITLe》上連載的「魷魚干電影院」專欄就這樣誕生了。沒想到像這樣鬆散的構想也能實現……現在回想起來就像作夢一樣。或許在雜誌的世界裡,還是有一點點餘裕能嘗試有趣的想法。

  什麼是「魷魚干電影院」,就是指一些很樸素、有點澀味,越嚼越有味道,就像魷魚干一樣的電影,決不是電影公司的名稱。另外,一定有很多人感到困惑,心想:魷魚干、魷魚干,究竟是什麼呢?所以村上春樹、都築響一跟我(吉本由美)組成了三人的不定期聚會「東京魷魚干俱樂部」,簡稱也叫作魷魚干。

  從二〇〇二年六月到二〇〇四年我們以「東京魷魚干俱樂部」的名義,三人為工作去各地旅行,包括國內外比較近的地方,有點奇怪、誇張、帶點寂寥跟禪意的地方,驗證它們的好壞。挖掘它們隱藏的魅力,把這些題材通風、曬乾,書寫談論它們的未來,結集成《地球的意外之處》(文藝春秋出版,包括單行本與文庫版)。我們將這份挖掘探勘的差事稱為「魷魚干工作」。所以「魷魚干電影」除了是「越嚼越有味」的電影,同時也有具有「讓人想挖掘的魅力」。

  於是聽起來好像很有名堂的「魷魚干電影院」開始了。超忙的村上與都築兩人「隨伺在旁」,我負責當司儀。在《TITLe》雜誌連載時每月刊登一次,由多位電影愛好者發言,每人選擇一部自己喜歡的「魷魚干電影」,直接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每位來賓都很有特色,所以談話內容非常生動有趣,常超出預期的兩頁版面。我現在仍不時想起自己含淚大幅刪稿到天亮,疲憊不堪的面容。

  正如各位所看到的,本書的第一章跟第二章型式有很大的差別。這是因為〈魷魚干電影院〉連載一年後,《TITLe》停刊了。第一章每個月在《TITLe》連載,第二章在全新的《大眾讀物》不定期刊登。《TITLe》是圖像雜誌,《大眾讀物》是文字雜誌,刊載字數有明顯差距。

  特別要說明的是:第二章開頭的「黑色電影」是《TITLe》雜誌專欄的最後一篇,因為是特別專題,所以篇幅是平常的兩倍。從這一次對談內容,大家都訝異於和田先生金氏世界紀錄級的電影記憶力,也因此促成專欄在《大眾讀物》雜誌繼續刊登下去,所以這篇編排在第二章。

  只要閱讀第二章,各位一定會發覺和田先生對電影的記憶力有多強。不論是電影名稱、拍攝年代、導演、編劇、作曲者,還有演員的名字都像機關槍子彈一樣連續冒出來。村上先生也不遑多讓,以「查資料宅男」的姿態爭鋒。在短短兩小時之內,到底天馬行空談到多少專有名詞,怎麼會知識氾濫到這種程度!?我覺得自己很無知,在很厲害的事物面前,常覺得頭暈目眩;幸好面對這兩位,我還不致於整個呆掉。

  最後要向跟多項「魷魚干」工作有關的岡米多莉小姐致謝,謝謝她鼓勵不才的我,她很期待這本書的誕生,不過尚未看到就離開人世了;在此獻上由衷的謝意。

二〇一〇年十月

吉本由美


TAKE A LOOK











如果中華商場沒有拆除,建成圓環也未曾改建──《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

$
0
0


這曾是由天橋串接的立體都市、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小吃市集,

此兩處源於庶民的聚集地,其實也能以另一種面貌陪伴我們。


建築大叔是一位來自澳門、現定居台北從事建築設計的中年男子。因為來不及參與台北過去的改造過程,於是特別迷戀從前的中華商場以及早期的建成圓環。他不禁想:「如果它們都還保留原本的樣子,將如何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大叔的城市異想裡,中華商場與其天橋網絡影響著台北的都市紋理,成為最有特色的地標;建成圓環則發展出大型城市廚房,供民眾自助烹飪。透過他充滿想像力的視野,我們終於回想起⋯⋯面對這些已然逝去的事物,我們其實曾有機會作出很不一樣的選擇。




阮慶岳──建築評論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角斯──插畫家、《台灣妖怪地誌》作者
林書楷──藝術家、「陽台城市文明」創作者
黃建宏──藝評人、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                                               
共同推薦




敏銳含蓄地點出急速轉化中的台灣城市,應當如何拿捏自身位置與價值,誠摯也入裡。
──阮慶岳

復甦台北西區不應該只是口號,應該要像建築大叔一樣,對台北這個城市充滿著愛與想像。最棒的是──書中建構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讓我一度沈溺在建築大叔的都市藍圖之中。
喔,對了,這是一本漫畫,這跨界創作也真令人驚喜!
──角斯

建築大叔從生活經驗出發,以漫畫故事喚醒了生活在大城市的價值,進一步扣回個體的位置,思考自己與所處空間場域的關係,可說是一種新的現實投影。
──林書楷



書籍簡介


書名: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
圖文作者:建築大叔
規格:19 x 26平裝.全彩
ISBN:978-986-6204-85-2
定價:360元

前往博客來!








作者簡介
建築大叔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都市設計碩士,交通大學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士。香港出生,成長於澳門,十八歲來到台灣,現定居台北,從事建築設計工作。深感在建築實務以外,也須以多元的角度來描繪城市與建築,並對居住與生活的根本認知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發展出能與大眾對話的建築漫畫創作,同時也以「台北二分之一」參與探討城市空間的展覽「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

這位中年大叔分享著他的建築人生,雖然很想找回最初的夢想,又被現實不停地壓抑;當他探究著城市和建築時,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情感,卻很難僅用言語說清楚,唯有把這些觀察全都畫下來,才能完整傳達他的信念──面對「建築」這個老人行業及其輝煌的發展歷史,建築大叔將以謙卑但堅韌的態度,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Facebook粉絲頁:建築大叔 Uncle Architecture
www.facebook.com/UncleArchitecture


Take a look!













地毯,是鋪設在地上的畫──《地毯150平方公尺》

$
0
0






150平方公尺的地毯

傳遞著我們對世界的觀察

以及對人生的渴望


年輕的法國朋友從學校畢業,開始獨立生活。租了公寓,買的第一件「傢俱」,是一件破破爛爛的老地毯。舊,所以負擔得起。老,所以色彩凝聚沉靜,完美地詮釋了家的意涵。150平方公尺的地毯想要舖陳某些生活的可能性,拋開莫名的成見。我們了解到,地毯藉由線條與色彩,傳遞對世界的觀察、人生的渴望。

書中,十位藝術家的居所,或家,試著表達很不台灣的生活氛圍。如此陌生,陌生到我們得以從遠處凝望。這是一個開始,沒有完結的開始。



書籍簡介

書名:地毯150平方公尺
作者:曾滄浪、林香芸
規格:17 x 21 x 1.6平裝.全彩
ISBN:978-957-43-2032-5
定價:480元




前往博客來!




作者簡介


曾滄浪
Rappelle-toi Barbara
我曾硏讀哲學
我曾在設計系開美學課
我曾修習法國文學

林香芸
台北人。能掛上美術館牆面的仕女肖像,肯定是高貴的。能令遊客推擠拍下的防彈罩,那絕對是無價的。還有一種是我們不熟悉的,是歐洲商人定下的標價,標價對物件的肯定。這肯定就是我們不熟悉的波斯手工地毯,所以我寫下沒有完結線的牽引,這些文字的形成,是出於對藝術的強烈。


Take a look!




























一只重組記憶之盒--《家族盒子:陳順築》

$
0
0












──「因為每張照片在本質上都是遺照;
回憶是過去的遺照,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的未亡人。」

從「家」這個生之始的處所開始,
藝術家陳順築穿過死亡的儀式,重新誘發出屬於創造的生。


「盒子」,是陳順築採用來指稱「家」的隱喻,也是他對「家」的再現。在晦暗不明的舊木盒空間中,他打開、拆解、重組這個之於他最原生的創作主題。「家」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軸線,但也是最隱晦無光的所在;他的盒子裡頭盡是生與死的秘密。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台灣澎湖的當代影像裝置藝術家陳順築,在九○年代即發表出個人重要代表作「家族黑盒子」,而後又以肖像照片集成的「集會‧家庭遊行」大型地景裝置作品,從澎湖開始,到台北、日本福岡、美國等跨國界巡迴;而後他將影像轉印在磁磚上,以磁磚與照片的拼組、拼貼,創作出充滿家族私風景的「四季遊蹤」系列。而歷經二十多年的攝影作品「迢迢路」系列,被台灣當代影像藝術家張照堂譽為「看似隨興拍攝、沒有明確焦點意圖,卻如像烈日下一對失神惘然的眼神看出去的世界,傳神地蘊造出一種迷人的精神狀態。」

陳順築以攝影相片為主體生發其獨有的影像思考及語彙,並進而發展出介入空間與地景的複合媒材與影像裝置;他翻攪、擾動那些棲息在影像之中的溫活記憶,以冷凝的視線將這些記憶從影像中剝離開來,而成為屍骸的影像則重新形構出進入另一個時空的入口,創造出另一種意義結構。

  「人們揣測我正在回憶,或者,他們認為我以某種方式在重新編排過去。
  但我是這樣想的,回憶的真實性有多少?
  回憶真的可以再現過去嗎?回憶真的等同人一生嗎?
  回憶真的等同於歷史嗎?」


─陳順築

全書內容──
完整呈現藝術家陳順築的全面向
傳記。手稿
作品藝評

本書的前半由小說家李維菁與陳順築口訪、以文學性的筆調勾勒出藝術家的此生經歷以及「家族」如何成為其創作的源頭;後半則由四位藝評人就陳順築使用的影像複合媒材、裝置與空間等不同美學面向探入陳順築的藝術語彙,探究其創作內涵;書內並收錄陳順築家族照片、圖文手稿及部分作品影像。

這本書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盒子」,將關於陳順築一生這些來自不同維度的記憶及話語重新編輯、重組,希望在書中創造出另一種入口,帶領讀者進入重新閱讀這位藝術家的創作人生。

--
    家族盒子:陳順築
              PORTRAIT OF FAMILY: Chen Shun-Chu

    作者/陳順築、李維菁、張世倫、游崴、周郁齡、余思穎
    規格/13 x 23 cm,平裝,244頁
    ISBN/9789866204869
    出版發行/臺北市立美術館、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上市時間/2014.12.19
    購買由此去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

本書作者

陳順築
1963年出生於臺灣澎湖,1986年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目前創作與生活在臺北。1990年代初以來,陳順築源於自傳性的觀點,衍生出「攝影」為主體語言的影像思考,作品常以複合媒材及裝置介入空間和地景。

1995年獲「臺北美術獎」,2009年獲「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作品被收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香港德意志銀行和澳洲白兔美術館等機構。普遍被認為是臺灣美術攝影的開拓者,當代影像創作的代表性藝術家。

長年發表作品於「伊通公園」畫廊,也曾在臺灣省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法國巴黎、臺北市立美術館、日本福岡、中國香港、臺北當代藝術館、關渡美術館和臺灣各地舉辦過二十八次個展,參與一百五十餘次聯展,多次受邀參加國際雙年展、三年展,並在各大城市美術館展出超過五十回。

李維菁
小說家,藝評人。

張世倫
藝評人,現為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游崴
藝評人,現為英國倫敦大學,倫敦聯席會,伯貝克學院人文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周郁齡
藝評人,現為英國倫敦大學,倫敦聯席會,伯貝克學院人文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余思穎
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
目錄

讓現實與記憶的世界共存/黃海鳴

傳記/李維菁
 一 陳順築
 二 陳金都
 三 陳雪枝
 四 早期的探索
 五 黑盒子
 六 集會 家庭遊行
 七 死亡
 八 花懺
 九 落定
 十 迢迢路

手稿與作品

評論

 -影像平面的擾動(張世倫)
 -記憶的家屋(游崴)
 -塵埃落定(周郁齡)
 -迴返:陳順築影像/裝置中的複數空間(余思穎)

經歷與展歷

--
序文

讓現實與記憶的世界共存

  陳順築,在臺灣當代搞裝置藝術的藝術家中,一直有他堅持探討及表現的領域;他使用攝影加現成物體的語言及場所、空間的精神特性,來探討充滿陰沈氣氛,有關「個人與其家族──土地的感情記憶」的複雜課題。在他創作達顛峰的壯年時期,因身體不適就醫,竟發現罹患癌症末期,為能呈現他的生命歷程與豐沛的創作能量,並保留他藝術創作的完整記錄,因此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家專書」書系為其策畫個人專書。

  1963年生於臺灣澎湖,1986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的陳順築,1995年獲「臺北美術獎」,2009 年獲「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作品被收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香港德意志銀行和澳洲白兔美術館等機構;普遍被認為是臺灣美術攝影的開拓者,當代影像創作的代表性藝術家。

  從1990年代初以來,陳順築的創作一直帶有自傳性的特質,衍生出以「攝影」為主體語言的影像思考,並常以複合媒材及裝置介入空間和地景,使我們可以更加微觀的角度進到「攝影、攝魂的相片」本身──它很薄但實際上也像一個無底的箱子,前方有一個薄薄的介面,隔開真實的流動的世界與固定及無底深淵的世界;這世界無法自身得到能量,只會不斷的褪色、變成黑白、變成模糊,只有親人的愛、思念及淚才能令他勉強再肉身化。對於陌生人而言,不管是清楚或模糊還只是物質的相片,還要需要有各種的藝術性處理,例如攝影的「對焦」,不同的「感影」,或甚至是「全息攝影」,「虛擬實境」等等,或使用各種召喚儀式空間的佈置,才可以使褪色消散的親人形象重新凝聚,才可重新交談或互相依偎。

  為了增進並且細觀對臺灣當代藝術進展的理解,讓讀者也能更認識陳順築個人的家族生命,如何成為其藝術生命的養分與獨到的見地,本書分為傳記與藝術評論兩個部分:首先邀請小說家亦曾為當代藝術家書寫的作者李維菁與陳順築進行口訪,以文學性的筆調,如實呈現陳順築與家及家人的關係,如何成為他創作的基礎與緊密連結的主題,其次邀請資深藝評人探討其攝影、複合媒材與裝置、空間性等不同的美學面向,呈現陳順築深刻而頗具新意的形式與內涵。最後,書中亦收錄陳順築手札的圖文稿及部分作品影像,讓讀者透過本書能更親炙創作者的藝術靈魂。

黃海鳴(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無論車到哪裡,心都很自由──《越車越遠》葉覓覓

$
0
0
















車,ㄔㄜ,一種移動或者搬運的方法。
如:我的魚被水車走了。他的樹被風車走了。
星星被火車走了。
她們把一群乳牛車進山的穴道。

2015年全新增訂版
脫掉3層布衣
換穿6色電繡封面
收錄詩作49
隨車加贈漏網的詩性散文5

這是一本詩集。一本黑白攝影集。一本時光之書。
充滿了車輪滾動、水花四濺的痕跡。
照片有時飄浮,有時游泳。
每粒字都有鼻息,都在迴轉,都在吐納生活。
句子裡的音樂像掉落下來的新鮮水果。
五年。圖二十一,詩四十九。
「箱人與九牛二虎。」
「俄羅斯坦克裡的彩色負片。」
「春分隔日與派對動物。」
「睡世界裡的夢貨船。」
「趕自己潮流然後送她走。」
詩人車著眼睛夢遊。眼睛也車著詩人夢遊。
耳朵是慢節奏。
光影咬著趾頭。
海好深。路好彎。
無論車到哪裡,心都很自由。


        在我的認知裡,這本叫做《越車越遠》的詩集,並不只是選集而已。就像一條晾衣繩,雖然掛滿了各種款式和顏色的衣服,可是那些尺寸、那些大小,都只屬於我一個人,都是量身訂做的。是的,我在這批詩作裡投入了大量的「我自己」,每一首詩裡都藏著我靈魂的截角,每一個你、她們、他、她、他們、它或牠,指涉的其實都是我自己。
這並非自溺。相反地,我由內在的心靈輻射來觀照這世界。我走過一些國家,我漫遊一些城市,我聽、我看、我夢、我想,然後我用幾行自動流出的字,把週遭的色塊、韻律與能量全部串連在一起,成為詩。
它們可能是私密的,也可能是外放的,端賴讀者如何解讀。
──葉覓覓


書籍介紹


書名:越車越遠

作者:葉覓覓

規格:13x18cm

平裝.黑白.208頁

ISBN:978-986-6204-98-2

定價:420元





作者簡介

葉覓覓,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創作藝術碩士。以詩錄影,以影入詩。夢見的總是比看見的還多。每天都重新歸零,像一隻逆流產卵的女鬼或鮭魚。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義大利羅馬影像詩影展最佳影片等。著有詩集《漆黑》與《越車越遠》。

另有英譯詩選兩小冊。《蛾在腋下產卵,然後死去》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他度日她的如年》(His Days Go by the Way Her Years)則由Anomalous Press出版,此書入圍2014美國最佳翻譯書獎詩集類。

臉書粉絲頁:葉覓覓Ye Mimi
https://www.facebook.com/yemimilalala


Take a look!












台灣第一本王家衛研究專書--《失衡的電影文本:王家衛電影分析》/ 劉永晧

$
0
0













在王家衛電影失衡的地方,就如同走失的藍色獨角獸,
帶著我們漫遊偏航、踟躕困頓,回返迷路。

台灣第一本王家衛研究專書

失語的愛情、重複的寂寞排練、交錯的時空漂移與無聲的記憶回音,──這些在人群中彼此簇擁的元素經常是王家衛的電影主題。 
透過螢幕映出的脫格速度,
他編排著當代極度失衡傾斜、但又極富影射性的現代都會。
電影研究學者劉永晧,以六篇論文與一篇書評,
深入拆解王家衛電影中為現代社會勾勒出的失衡; 這些失衡的電影文本中所遺留的線索,如同多把鑰匙,開啟王家衛的電影密室。


【書籍基本資料】-●






失衡的電影文本:王家衛電影分析
劉永晧著
17 x 23 cm
296頁/2015.9初版
ISBN 9789866204999

博客來  誠品


【作者簡介】-●

劉永晧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意義實踐與理論研究所電影暨美學博士)L’École Doctorale Pratiques et Théories Du Sens),現任職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著有《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左耳文化,2010) ,《在場影像》(赤道出版,2015)。主要研究為電影理論、電影美學、當代歐洲思潮、當代藝術、家庭電影研究、日記電影研究、數位電影研究等。最新學術著作為《失衡的電影文本:王家衛電影分析》。


《電影欣賞學刊》學術委員(2004至今)、《電影欣賞學刊》學術委員副召集人(2007-2009)。獲2012國科會特殊優秀人才獎勵與2014科技部(原國科會)特殊優秀人才獎勵獲獎人員。論文見於《中外文學》、《文化研究》、《藝術學研究》、《思與言》、《藝術評論》、《戲劇學刊》、《電影欣賞學刊》、《世新人文學報》等眾多學術刊物。


【目錄】-●

自序
Preface

【論文】
王家衛《墮落天使》中的失語現象──
失去的母語與多出的電影語言
The Lost Langue Phenomenon in Wong Kar-wai's Fallen Angels ─
The Lost and Found, the Mother Tongue and the Home Movie

排演、重複與愛的幻覺──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Rehearsal, Repetition and the Illusion of Love ─
Analyzing Wong Kar-wai's In the Mood for Love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 個鏡頭到第298 個鏡頭:
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Analyzing Shot 275 to Shot 298 in Wong Kar-wai's In the Mood
for Love ─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Woman, Corridor and Labyrinth,
and Cinema and Its Folds

《2046》中的時間指涉──
連續性與斷裂性與永恆回歸
The Temporal Referentiality in 2046 ─
The Continuity, Discontinuity and the Eternal Return

失衡的電影文本──
分析王家衛電影《我穿越9000 公里為了把您點燃》中的引用、省略、
中斷、斷裂與刪扣
The Imbalance Filmic Text ─
Analyzing the Quotation, Ellipsis, Interruption, Rapture and Syncope in
Wong Kar-wai's I Travelled 9000 km To Give It To You

速度思考、視覺機器與寂寞漂移──
分析王家衛的電影《跟蹤》
Thinking Speed, Visual Machine, and Drifting Loneliness ─
Analyzing Wong Kar-wai's The Follow

【書評】
王家衛電影研究在法國──
Review of Studies on Wong Kar-wai's Films in France ─

論文出處與說明

引用書目


【摘要】-●


--談《墮落天使》中金城武的失語:

「自從五歲的那一年我吃了一罐過期的鳳梨罐頭以後,我就沒有再講過話了。」


......在王家衛前後作品的歷時性中,鳳梨罐頭的符號、金城武的腳色與人物的特質與多語系統,這三者如一組密不可分的符號,金城武是一個多語的人物,因失戀與失鳳梨罐頭讓他有機會表達他完美的多語能力,但讓口、舌、齒以及多種語言在愛欲及食物的滋味中多重地去疆界。




--談《花樣年華》中兩人的排演與反覆

「不知道他們是怎樣開始的?」



......在《花樣年華》中幻想的慾望是藉著這個排演的場景出現,它流露出情慾的一面,同時展露出張曼玉與梁朝偉的幻想的渴望,也讓觀眾看見他們所看不見他們配偶的外遇。排演與重複,它既是一種慾望,也是一種排演。王家衛在這個假又真的場面,充分流露出這份兩難的愛欲、渴望與壓抑。




--談《2046》中的時間指涉:

「一小時之後,十小時之後,一百小時之後,一千小時之後...



......如果現在為一個不斷往過去與未來的移動邊界,那麼20462047也成了一種相互依偎的弔詭。如果沒有2047年的時間點,那就無法仔細回顧2046那一年的歷史紀錄。但反過來,如果沒有2046的存在與發生,2047也不會來臨。那是一個不可知的未來式。它們有著各自獨立的外貌與空間,有著可區別的時間與差異的數字,卻又有著神秘不可說的相關性。




【take a look 】-●











以攝影撰寫一段風景的私史──《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

$
0
0


攝 影 作 品 集  ×  影 像 工 作 誌  ×  台 灣 風 景 私 史

本書有如一位攝影師的私人工作誌。這裡沒有美麗的大景、沒有必學的密技,也沒有飽滿的關懷以及閃亮的美少女;這裡只收納了充滿懷疑的人,以及許多不美的風景──屬於我的風景。

如果典型的風景是一種正史,每當我捕捉非典型的風景時,其實也是在撰寫一段風景的私史;當這些風景投射回城市中,我便成了天橋下的說書人。這並非趨近美與真的線性過程,而是在現實之中想像出口的不同版本。

也許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不曾真的發現出口,典型的風景沒有,非典型的也沒有。它們在某個片刻帶給我們驚奇,一旦習慣了,風景就成為日常,日常又轉為壓迫,然後我們再尋找另一個出口。我試圖在此獻上些許慰藉,有時候就是得假裝虛幻的事物是存在的,讓短暫的光凝結為影像,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雖然疲累,但仍有所追求。
                                                                                                                                            

書籍介紹



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

汪正翔/13x18cm/平裝.彩色.152頁
9789869229401/360元



博客來  誠品 




作者簡介

汪正翔

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後至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SMFA)攻讀藝術創作(但不想念完)。目前往返碧潭與台北之間,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最喜歡的作家是桑多瑪芮(Sandor Marai),最喜歡的歌手是尾崎豐。不喜歡現實的人,也不喜歡假正面。

展覽經歷
2015    個展「My Scenery Only for You」水谷藝術空間Waley Art
2014    個展「現象世界」Nuki Space
2012    聯展「美國夢在台灣」海馬迴光畫館

出版經歷
2015    攝影集《My Scenery Only for You
2014    攝影集《非風景》


Take a look!













熬煮昭和年代的人情味--《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
0
0














為什麼在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裏頭,出現許多圍繞著餐桌的場景,卻很少看得清楚餐桌上的食物?
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裏頭,竟然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秋刀魚?
電影作品清淡有味的小津,喜歡的茶泡飯卻是蓋上厚厚鮭魚肉片的茶泡飯?

-「日本國民導演」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醍醐味-


談論小津電影的人,往往提出過於複雜的影像論,變成一種文字遊戲,也某種程度曲解了小津的電影。小津的電影其實很單純,為什麼呢?因為小津自己寧可成為工匠,不喜歡當藝術家。小津認為,電影是不管全家人、情侶、朋友一起看、或是一個人獨自觀賞都能獲得樂趣,無疑是屬於大眾的娛樂。我以這樣的觀點為基礎,寫下這本書。

這本書以小津現存的三十七部電影為主,穿插他留下的日記,試著探討小津電影中關於飲食的部分。這無疑就像在回顧昭和年代電影人的食生活,同時也將揭曉貫穿他電影裡常見影像的秘密。             
--貴田庄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貴田庄著
 嚴可婷譯.陳佳蕙繪
 2015年11月6日初版│
978-986-92294-1-8│
272頁│13 x 19 cm│雙色

 首刷限量贈品:書內皆附四張一套雙色凸版印刷明信片 
 ◆本書獲2015年11月誠品選書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資深影評人張昌彥老師 
-專序推薦-

台北藝術大學教授黃建業

影評人‧聞天祥
小器生活道具總監‧江明玉

有河book店主暨影評人‧詹正德
「旅飯」網站總編輯暨作家‧黃麗群

-共同推薦-



[書籍簡介]

本書以「餐桌」為一據點,不僅談論小津的電影,也談小津電影中的庶民人生及小津安二郎這個人。作者貴田庄以各種出現在小津電影中的餐桌場景,章名擷取了遍及曾經出現在電影中的各種食物;然而雖然談的是「食物」,卻不是一本料理的書,而是透過餐桌上的食物引導讀者注意小津作品中的人物、身分、社會、情境乃至於生活──也就是,透過這些食物的描繪,進而進入小津電影的世界。一方面表現了日本庶民生活中纖細的一面,一方面也呈現了作者貴田庄對小津足跡的細緻探索。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中,最為人所著稱的即是緻密地刻劃日常;其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像你、我一樣的小市民,因此劇中的細微小爭執或不快都容易使人感同身受,充滿生活性。飲食之所以重要,不僅停留在於進食的生存本能,更是透過進食過程開展出來的飲食內涵(包括食材、食器)不只建構了人與食的關係,也建構了人與人的關係,乃至於文化面向上的表現;這,正是「食之有味」的深度。

本書作者貴田庄透過餐桌旁的人事變化與餐桌上的食物,漸次引導讀者品嘗小津所著迷的平凡生活之味。


作者.貴田庄
1947年生於青森縣弘前市。影評人、書籍研究者、工藝家。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修士課程修畢,專攻藝術學。1977年至1981年赴法國深造,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著有《小津安二郎的眼神》(晶文社)、《小津安二郎與電影拍攝法》(平凡社)、《小津安二郎東京美食巡禮》、《原節子般的生活》、《體驗小津安二郎美食》(朝日文庫)、《小津安二郎文壇交遊錄》(中公新書)、《西洋書籍的印刷裝幀》、《大理石染》(芳賀書店)等書。

譯者.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經營藝術與生活風格書區,並於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國家電影資料館大量涉獵歐美日經典之作。現為自由譯者,譯有《魷魚干電影院》、《路上觀察學入門》(以上合譯)、《大人的科學1:35雙眼相機》、《古書比孩子重要》等書。

繪者.陳佳蕙
一個夏天出生體質寒底的女子,平日是家庭主婦,有工作時會變身為插畫工作者。
作品散見於報章雜誌書籍。

作品網站
www.flickr.com/photos/100560573@N08


[小津的餐桌.菜單(目錄)]

中文版序:「我的朋友,張昌彥先生」/貴田庄
推薦序:我的朋友貴田庄,與《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張昌彥

0 序幕小津之死與雁擬豆腐
1 秋刀魚與白蘿蔔/2 海鰻/3 咖哩飯
-味覺散步〈晉升導演與鮭魚茶泡飯〉
4 拉麵/5 包子/6 珍珍軒與東興園
-味覺散步〈橫濱中華街勾芡拉麵〉
7 鰻魚/8 料亭的老闆娘/9 炸豬排
-味覺散步〈上野蓬萊屋炸豬排〉
10 關東煮屋/11 壽司店的客人/12 草地上的野餐/13 家族團聚與同學會
-味覺散步〈小津自製料理──咖哩壽喜燒〉
14 麵包/15 可口可樂與醃蘿蔔/16 屁與滅鼠藥/17 伴手禮與禮物
-味覺散步〈戰地日記抄與東京的味道〉
18 討厭吃水果/19 酒吧

尾聲 日常的美食電影

小津安二郎作品一覽
本書引用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庫版後記

[首刷限量贈品:雙色凸板印刷小津明信片4組一套(裝訂於書末)]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中文版序】我的朋友,張昌彥先生/貴田庄

$
0
0
(收錄於《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田園城市出版,2015.11.06)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是我所寫關於小津安二郎導演的第二本書。目前為止,我寫了九冊與小津安二郎相關的書,這本或許是其中最出色的吧。

之所以會寫出九本關於小津安二郎的著作,除了他是公認最優秀的電影導演之一以外,也因為我打從心底認為他的作品是極佳的電影。就算寫完一本書,馬上又想繼續再寫關於小津的文章。我像是長期間罹患了一種小津病。而讓我成為小津迷的,正是當年在早稻田大學認識,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張昌彥先生。

在一九七五年的前後幾年間,我跟張桑除了在研究所一起上電影理論的課程外,也經常結伴去許多電影院、看了大量電影。不只在東京,連去京都旅行時,也在當地一起看電影。那時我們把每天看一部電影視為義務,決心一年要看三百六十五部以上的電影。由於當時正值年輕、擁有許多自由的時間,讓我們得以完成這項任務。記憶中那數年間,我們幾乎一年都看了四百多部電影。


當時我們看電影時去得最頻繁的場所,是位於東京.京橋的電影中心。不是現在這棟已改建的建築物,而是原先的電影中心,我們在那裡一年看了超過二百部以上的電影,包括「小津安二郎導演專題」、「五所平之助導演專題」、「清水宏.石田民三導演專題」、「島津保次郎導演專題」等,我們看遍了當時在別處看不到的日本名導演作品。還有戰前的德、奧電影、戰前的法國電影,以及戰前的蘇聯與美國、還有英國電影等,看的都是些一定會出現在電影史的世界名片。那是還沒有錄影帶或DVD的時代。所以張桑與我都以具備活生生的電影史知識而自豪。

十人十色,每個人的喜好各有不同。張桑跟我的喜好也當然不同,說不定還完全相反。舉例來說,其實我看過不少山田洋次導演的《男人真命苦》系列作品,但就是沒辦法喜歡;可是,張桑不論看哪部《男人真命苦》都說好。受到眾多日本人喜愛的《男人真命苦》系列電影,共有四十八部與一部特別篇,我想張桑說不定全部都看過了。由於有些部分我並不欣賞,因此看過的《男人真命苦》系列電影還不及全部的半數。就《男人真命苦》系列電影來說,我所看過的部數完全不及張桑。

雖然喜好有所不同,但他跟我最喜歡的導演都是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導演專題」記得是在一九七六年春天放映,那也是全日本、甚至該說是全世界最早的小津安二郎正式回顧影展,當時幾乎放映了所有現存的小津電影。我們在每部片放映時都去電影中心,充分享受小津安二郎的影像。電影看完之後,就去銀座的狹小喫茶店,繼續沉浸在小津電影的餘韻中。

當時張桑話很多,不知說過多少次描寫家庭的小津電影有多優秀。他提過小津所呈現的世界其實在自己的國家中也很常見到;他還為飾演主角的原節子的美深深著迷,說自己是她的頭號影迷。每天,就在經歷這些日子的過程中,我也從小津的普通影迷轉變為重度影迷;原本我對原節子並沒有特別注意,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我也成了她的影迷,因為沒有其他導演能比小津把原節子拍得更美。就這樣,我成了真正的小津迷。

當然,由於張桑也是小津迷,因此早在二十年前,他就將小津的代表作《東京物語》與《秋刀魚之味》的劇本譯成中文以作為在日本留學的成果。

我與張桑的緣份,又一直延續到赴巴黎留學的時期,說不定有一天我也會將當時的事寫下來。我們在孕育盧米埃兄弟國度的電影院,也一起看了不少電影。

談論小津電影的人,往往提出過於複雜的影像論,幾乎已經變成一種文字遊戲,也某種程度曲解了小津的電影重心。小津的電影其實很單純,這是因為他寧可自己成為工匠,不喜歡當藝術家。小津認為電影是不管全家人、情侶、朋友或獨自觀賞,都是能讓人獲得樂趣、無疑是屬於大眾的娛樂。我以這樣的觀點為基礎,寫下了這本書。

關於小津的書很多,其中大部分以影像論為中心,其原因在於小津電影的特質。看過他電影的人,會想談論他具有獨創性的影像。我則試著以「食」來探究小津電影的特質。如果以「食」的觀點,就算不運用艱澀的理論,還是可以揭開小津電影的影像秘密,於是就誕生了《小津安二郎的餐桌》這本書。

之所以著眼於「食」,我想大家可能都注意到,沒有比小津更常描繪飲食場景的導演了。不過他敘述的既不是餐廳的故事也不是廚師的故事。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般,小津電影裡登場的人物會去餐館吃拉麵、炸豬排或鰻魚,或在小餐廳或酒吧喝日本酒或啤酒。小津電影裡幾乎沒有談情說愛或暴力的鏡頭,取而代之的是許多飲食場景。所以探討小津電影裡關於吃的部分有其必要性。

透過飲食研究小津電影的雖然是我,但促成這個機緣的遠因無疑是張桑。要是沒有一九七○年代跟他一起觀賞小津安二郎電影的體驗,我恐怕不會花上這麼漫長的時間研究小津電影,也不會長時間坐在電腦前,這樣寫出九本跟小津有關的書吧。


由於這些背景,當《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洽談中文版權時,我很高興地同意了。自己寫的書在國外究竟會獲得什麼樣的評價呢?我很想知道,而且對於「我的朋友,張昌彥先生」閱讀中文而非日文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時會有什麼樣的感想也非常好奇。下次當我見到他時,一定要問他這件事情。

我的朋友貴田庄,與《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張昌彥*

$
0
0
(收錄於《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田園城市出版,2015.11.06)




當我接到田園城市編輯劉小姐的傳真時,的確使我驚訝不已。尤其附上貴田庄先生為《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中文版所寫的序,使我既高興又是百感交集。學生時代的親友,也是影響自己極深的知己的著作,能夠讓台灣的讀者分享,除了為他高興,也引發自己與有榮焉的感受。

正如貴田的中文版序文所言,我們是研究所的兩個「電影狂」。雖然我們分屬「藝術專攻」和「電影專攻」,但每週的電影課程及每天幾乎一起看電影和泡咖啡館聊電影的生活,使得我們變得很親近。尤其當時的我日語仍不夠流利,但他卻非常有耐心地傾聽我的意見,為我矯正語言及觀點的謬誤,甚且,他也常常勸導我必須看哪些書或加看哪些電影,使自己減低許多學習過程中摸索的浪費,對外國人的我而言可說受益良多。尤其在電影中涉及日本之社會、食物、禮儀等等,在後來的討論中,總會令自己漸次理解或有所體驗。


記得有一次一起進餐時,我點了小津電影常出現的「秋刀魚」;「秋刀魚」對日本人而言是一種大眾化的食物,既便宜又好吃,但唯一的困擾就是細刺很多。那次我吃得整盤細刺殘骸遍布,慘不忍睹,他以一種拮据並帶點規勸的口吻說,以後最好不要在大庭廣眾前這樣吃秋刀魚,同時他也教我吃食秋刀魚的正確方法。自此,我自己單獨進食時,便點秋刀魚重複練習,一個月後,我們再次一起進食時,他看到我的秋刀魚只剩魚頭和脊椎骨,便加以讚賞肯定。我的秋刀魚食用課也總算及格了。

和貴田先生共同上課之初,他給我有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尤其那時的我幾乎無法完整記錄下教授的授課內容,課後向他借筆記時,發覺他往往以英文或法文記述(他來自日本名校弘前高中而且由早稻田大學直升研究所),讓自己對他多少有種敬畏之心。然而在諳熟之後,發現他其實很細心且熱心,特別是發現彼此都是「小津迷」後,更是無話不談。他很聰慧而且頭腦清晰、記憶力強,還有比我理智多了。那段「電影同伴」的日子裡,我們從看電影、泡咖啡館甚至延伸為共進晚餐,話題總脫離不了電影。在周末,我們常避開高田馬場、新宿那些繁雜的人群聚集地,而去當時人煙稀少的原宿、青山道,並且尋覓具有小津式氣氛的餐館。我是一個「路痴」,因此事實上,我都只是跟著他走。記得我們曾在原宿(或青山道?)發現一間極不起眼、叫 Sea Food 的西式小餐館,那是一個僅由一位年輕人擔負招待、點餐、料理等全部工作的餐館,客人很少,餐點不錯而且價錢不貴,我們去了好幾次,甚至於在那餐館的 Keep Box 中共同擺了一瓶名為「小津」的酒一起享用。

從那時開始,我就發現他對「食物」的天分。貴田一如小津可說是個「食通」(精於品嚐食物),不分和、洋食均精通,我雖也愛吃,但我並不太在乎細品食材的味道(也許因為我們是吃中餐長大的,特別是那時台灣的家庭,幾乎都只把現有食材隨意搭配變成菜)。在小津的作品中常有吃飯的場面,但小津往往不直接拍攝桌上的菜餚,但透過餐桌上出現的食器、酒器,我們對劇中人所吃的食物、飲料便能一目了然。對我而言小津的菜餚,只注意到劇中人吃的是家常菜如「秋刀魚」、「醃黃瓜」或稍奢華的「鰻魚飯」、「炸豬排」,至於「鱧」或「壽喜燒」等那些食材我就無從知悉。因此,我只能把劇中的食物詮釋為劇中人的身分或氣氛、心境的象徵,至於這些食材背景之季節、出產地等,則均一無所知。

貴田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一書,談的雖是「食物」,但它並不是料理的書,而是透過餐桌上的食物引導觀者去注意小津作品中的寫實性(包括人物、身分、氣候、社會,甚至情境、生活等),說白一點,他是透過電影中的食物在引導觀者如何進入電影的世界,同時也對日本人纖細的生活文化表現做了一番剖析。好萊塢電影中的動作片或科幻片中的英雄或特異的人類,都與平凡的我們的生活差異極大,因而只能滿足我們的憧憬,可是小津作品中的人物,幾乎都是像你、我一樣的小市民,因此在他劇中,細微的小爭執、不快或舉止,反應都是同為人類的我們所熟悉的;只是現下社會的大部分人都耽溺在滿足自我的慾望中,因此往往藉著觀看誇大不實的人物、劇情等滿足自身物理性(或說生理性)上的刺激。所以我認為貴田即著眼於此,嘗試以《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引導讀者去品嘗平凡中的生活味道,讓讀者能重拾身邊家族親友間的喜怒哀樂,這種「小確幸」的體會,也就是小津電影的精髓所在。

本人在年歲漸長的現在,對世事也漸次能坦然面對,這應該也是蒙受小津電影所賜。現在的我仍樂於獨享沉溺於電影的世界或與同好琢磨觀感之溫馨,我依然誠懇地對人,也認真地對待工作,這些都是小津作品中的人物所呈現的生活態度。這或許就是貴田和我共同受到的小津洗禮。

人生在世,知己難求。但我很幸運找到自己喜愛的「電影」,尤其在異國更尋得同樣醉心於小津的知友,慚愧的是回台灣後雜事纏身,加上執教鞭後,發覺在台灣的大學教育,學生眾多(尤其私立大學)且多半的學生只求學分並無求精的習慣,因此,無緣於對自己所崇仰的小津電影作完整而周全的論述(雖寫過幾篇有關小津作品的文章)。現在田園城市文化事業願意出版貴田所寫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繁體中文版,讓台灣的讀者、影迷能更深入地了解「小津電影」的精華,我除了誠心誠意地向讀者推薦這本《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外,同時更對貴田獻上無限的敬意。


*張昌彥,資深電影評論學者,曾任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董事、影評人協會理事、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委員、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副主席等;也曾擔任包含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影評人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國家藝術基金會、金穗獎等獎項評審。目前任教於輔仁大學。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貴田庄著
 嚴可婷譯.陳佳蕙繪
 2015年11月6日初版│
978-986-92294-1-8│
272頁│13 x 19 cm│雙色

 首刷限量贈品:書內皆附四張一套雙色凸版印刷明信片 
 ◆本書獲2015年11月誠品選書

葉覓覓2015全新作品《順順逆逆》

$
0
0

人生不會一直順順利利,一定是順順逆逆。

順是本能,逆是動能。

無論順轉或逆轉,我們都走在通往圓滿的道途。

● ○ 順順逆逆 ● ○ 

本書收錄葉覓覓20102015年的全新作品。
長詩、組詩、短詩、散文詩、圖像詩、極短篇小說以及生活札記
她用詩來擦除文體的界限,也用詩來撐渡愛人肉體的亡滅。

我不知道最後竟會出版這樣一本詩集,真的不知道。
如果J還活著,書名就不會叫做《順順逆逆》。
如果J還活著,這本書就不會談到死。
如果J還活著,我跟他的那些親愛的合照與書信,都不可能公開。
表面上,是我把這本書獻給變成天使的J,實際上,是J把這本書獻給還不是天使的我吧。
我很想念他。足以把楓葉染紅、把大海結冰的那種想。
可是我一定會好好活。
繼續寫很多詩、電很多影,旅行到我們不曾一起抵達的風景。
一定會讓我們的愛繼續長大。


● ○ 嘹亮的雨水有原諒的美 ● ○ 

20121010日到201411日,我連續寫了15個月的小詩,每週一則,每則以五十字為上限,合計有65則。除了日常奇想,在文字上,我也做了一些實驗性的開拓,包括玩字的部首、韻腳和圖像,寫得非常痛快。

如果我的心是玫瑰花瓣,那麽,這批小詩便是從中萃取出來的點點花精吧。可以薰跑崩壞的野狼,也可以涮掉一整片夏天的荷塘。


● ○ 葉覓覓影像詩作品精選DVD ● ○ 

天保佑。
什麼鬼。
連駱馬都有速度。
他們在那裡而我不在。
被移動的嗎?
南無撿破爛菩薩。

最年長的和最年幼的,相差了十歲。
牠們羽翼裡的語意裡的雨溢裡,都藏著一些詩。
不是挾持影像來假浪漫的那種詩。
反而比較接近狗的骨盆以及傘的根部。
在寫實裡跳超現實的痛。
每一支都是。



● ○ 2015.11.25 新書分享會──田園城市藝文空間 ● ○ 



書籍介紹



ISBN:9789869229425
定價:520

〔順順逆逆〕
彩色.平裝.192
〔嘹亮的雨水有原諒的美〕
單色.車縫裝.64
〔影像詩作品精選〕DVD


博客來  誠品  


作者簡介

葉覓覓

葉覓覓,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創作藝術碩士。以詩錄影,以影入詩。夢見的總是比看見的還多。每天都重新歸零,像一隻逆流產卵的女鬼或鮭魚。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義大利羅馬影像詩影展最佳影片等。著有詩集《漆黑》、《越車越遠》與《順順逆逆》。

另有英譯詩選兩小冊。《蛾在腋下產卵,然後死去》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他度日她的如年》(His Days Go by the Way Her Years)則由Anomalous Press出版,此書入圍2014美國最佳翻譯書獎詩集類。

臉書頁面:葉覓覓Ye Mimi



目錄

順順

01  在寂靜裡摸妖異的黑
02  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日正當中
05  沒有煙囪
06  我們躺進戲院全面啟動
09  我很希望這首詩去和別人關不再與我同關就算別人不想關
11  如果末日不斷延遲
12  我要把你變成平原變成平原
17  「字在書裡排隊,書在店裡派對。」
19  給夏宇給詩六十首給那個適合擦撞的夜晚
20  被祂通過被祂慈悲被祂歡迎──獻給白沙屯媽祖婆
22  歡迎來到地球樂園──給初心
24  你的剪刀決定了我頭髮的星系──給姊姊的生日快樂詩
26  滾滾潦潦
29  詩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31  不要被掌的聲與甜的浪吞噬
32  所有的我們的我們的我們的我的我的我的我
35  點心
36  船歌
39  我會寫一個888號的大字來慶賀你
43  當影像藉機把詩載走
45  一些流氓把我通過
47  229
48  89
49  827
51  我的槍裡有虛無的牆
53  可惜我們只有平行的際遇
54  陷在電梯裡的象
56  被水撫摸的勇氣
61  遠一遠我的雙足
62  一個人在走的時候,好像全家福在走。
67  養一群蜜蜂來陪我說廢話
69  因火成烟夕夕多
70  牠們是否會把我野放呢
72  銀河間隙裡的突梯遠雷裡的什麼鬼謎團,像是在惡地形裡走板的很壞的十三個片段


逆逆

01  火星五宮人
04  「再見,掰。」
09  冰河魔術
17  抓雨的男人
26  格子這種東西
29  浴缸
32  活腿柱
41  陰天喝醋
45  皮蛇上身,子宮再見
47  不動的遊行
49  我是被分割出來的幾百個蜂格而且我覺得藥很假
50  那並非比薩斜塔或者適才適所或者銳不銳利的問題
51  每天都假裝握住你的手,假裝你在我身邊行走。──給沒了身體的J
61  可是呀可是
62  嘎啦
64  橘子是橘色的
66  愛之牆
68  禮物
70  我可以呼見你,也可以吸見你。──給沒了身體變成天使的J
73  你的升日
76  果蠅和果醬同源


【葉覓覓影像詩作品精選DVD

2005 天保佑 Thank Heaven 
      DV / Color / 4:3 / 22 min

2006 什麼鬼 What the Devil 
      DV / Color / 4:3 / 6 min  

2008 連駱馬都有速度 Even A Llama Has the Speed 
      16mm / Color / 4:3 / 6 min

2009 他們在那裡而我不在 They Are There But I Am Not    
      16mm / B&W / 4:3 / 7 min
      義大利羅馬影像詩影展最佳影片
      德國柏林斑馬影像詩影展「國際競賽單元」
      希臘雅典影像詩影展
      美國Co-Kisser影像詩影展
      美國紐約Jcia Video Gallery--"Screen Burns"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媒體羅曼史」聯展
      美國The Volta線上詩刊第57

2012 被移動的嗎?Was Being Moved? 
      16mm&Super 8mm / Color / 4:3 / 11 min
      德國奧柏豪森短片影展「國際競賽單元」
      德國柏林斑馬影像詩影展
      澳洲墨爾本國際實驗片影展
      美國紐約女性實驗片影展
      匈牙利Crosstalk錄像影展
      馬來西亞吉隆坡實驗電影節
      埃及開羅錄像影展
      鹿特丹VHS錄像影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媒體羅曼史」聯展
      澳洲Cordite Poetry Review46
      紐約New Museum網站線上聯展--"Poetry As Practice"
      美國The Volta線上詩刊第57

2015 南無撿破爛菩薩 Hail the Bodhisattva of Collected Junk
      HD / Color / 16:9 / 6 min
      馬來西亞吉隆坡實驗電影節
      埃及開羅錄像影展
      印度邦加羅爾實驗電影節

TAKE A LOOK!










探索建築之道.追求臺灣本土建築《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

$
0
0

廖偉立尋求原型、模糊與不可知的態度,
讓建築展現出一種渾濁的可塑性,
一種帶著莽莽氣勢的原生個性,以及欣然回應未來的生命力道。
──阮慶岳


在臺灣中西部,有一位建築師不斷為空間帶來新的可能性──他設計的景觀橋,擴充了我們對於穿越邊界的認知;他構築的教堂則使居民理解,原來在神聖的意義之外,教堂也能如此融入社區的生活。他的作品總是走得更遠、總是比我們想到的更豐富。這是廖偉立建築師,他與「立.建築工作所」的夥伴們,一起透過建築傳達其對環境的觀察。

本書收錄廖偉立的重要建築案例,包括創作概念、設計圖面,以及珍貴的手繪草稿與畫作。這十多年來,「立.建築工作所」一次又一次重新定義基地、以中介空間串起不同的想像,最後創造出充滿動態力量且富含在地情感的精采作品,每一件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甘銘源/大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吳光庭/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李清志/都市偵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邱文傑/建築師
邱浩修/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孫全文/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曾成德/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劉舜仁/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所長


共同推薦   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書籍介紹





作者:廖偉立
定價:650元
頁數:224頁
ISBN:978-986-92294-3-2





作者簡介

廖偉立

立.建築工作所主持建築師。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現為聯合大學建築系兼任副教授。成長於苗栗縣通霄鎮,由沙河匯聚而成的兒時記憶,成為影響深遠的創作養分。其建築作品多位於臺灣中西部,尤以「橋」與「教堂」系列最為著名。代表作品為王功生態景觀橋、天空之橋、基督救恩之光教會、忠孝路教會,以及毓繡美術館。



立.建築工作所AMBi Studio

2001年成立於臺中。建築是一種無法以預設理論超越的過程,在這座政治、文化與歷史皆浮動不定的島嶼上,「立.建築工作所」企圖透過建築,回應多樣性的生態地景、關照駁雜常民所展現的生命能量,並且觀察不同的基地條件、因應不同的內容(program),尋找、發現、建立並破解關係,以往/返、內/外、正/反、左/右、雌/雄、愛/恨的「Ambi」,接近那萬神歸一的真實(Reality),與自然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相容相合。




重要獲獎經歷

2001SD Review年度獎︱交大景觀橋
2002SD Review年度獎︱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自導式公廁
2004SD Review年度獎︱王功生態景觀橋
2005年臺灣建築獎首獎︱王功生態景觀橋
2006年臺灣建築獎佳作獎︱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
2007年第八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設計貢獻獎
2009年臺灣建築獎首獎︱勞工育樂中心
2009年臺灣建築獎佳作獎︱工研院活動中心悠活館
2010年臺灣建築獎佳作獎︱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2013年國際宜居社區大獎金質獎︱南瀛天文教育園區
2015IFRAA國際宗教建築獎︱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Take a look!














Viewing all 12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